——引子
千年历史看北京,百年历史看上海。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过程中,作为全球视野中最具个性的东方城市,她的城市面貌,她的文化习俗,她的人情世态,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人的生活方式,都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如王安忆的《长恨歌》;陈丹燕的《风花雪月》;金宇澄的《繁花》;葛红兵的《上海地王》;更有名媛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在这些描述上海的故事里,他(她)们把上海人和上海这座城市华洋杂处,传统的绅士和现代的“小资”人格展现在华人面前,为世人所感叹。上海提供了一种极具典型意义的存在方式,因而也就成为城市史上最具表现力的象征。
上海的城市发展又与上海的房地产发展密不可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大炮炸开了中国的大门,在上海开了个口子成立了租界,洋人搞起了房地产。上海房地产的发展就像一个五光十色的万花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来发现百年上海的巨变。从洋人哈同在上海炒房产发家到招商局管办徐润炒房产破产;从房地产“掮客”到“包租婆”二房东;从上海的花园洋房和海派石库门到上海的棚户区和“72家房客”,民国时期的房地产发展史,为我们了解今天的上海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历史的经验。
民国后1956年至1958年的公私合营和私房改造,没收了资本家的房产,取消了房地产市场,由房管所代理国家统一管理,由于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房管所的管理员被人们称呼为“房老虎”。民国后上海的房地产变化都有“房老虎”的影子,从私房改造到文革中的三次抢房事件,从上海的大拆大建到国企转制(国营的房管所转制成民营的物业公司)。这里面的故事就像上面所说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万花筒,房管所的“房老虎”利用手中的权利使自己在商品紧缺的年代生活得滋润并在获取异性方面占到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恢复,房管所的“房老虎”们在房地产市场中如鱼得水。房地产的“掮客”和二房东比民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房地产不仅决定着居住环境,更是决定个人生活全部的最重要资源。子女能读哪一所名牌大学,是由父母的房地产资源所决定的,父母的房地产资源越多,读名牌大学的机会相对越大。申请银行贷款的资格也是由房地产资源决定的,因为银行是依据用作担保的房地产数量来决定是否具有贷款资格及贷款金额的大小。房地产也会影响人的寿命,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之间的寿命相差很大,即使是有房阶层之间,房地产的所有量不同,平均寿命在统计特征上也显示出明显的差别。有一位韩国作家对韩国房地产的描述,我想我们上海也相差无几,如学区房,如市中心的医疗资源,如在找对象时的“上只角”“下只角”等等都与房地产有关。
在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能从“下只角”的棚户区调到“上只角”的新式里弄房),在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方面(收购老式简房等待动迁,投资商品房等待增值),“房老虎”们都占有先机,他(她)们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也是改革开放的获益者。他(她)们对老上海的过去有种怀旧的情感,对现在的生活也充满着希望。他(她)们也有在转制(MBO)过程中获利而后遭到清算。在整个房地产的产业链中,他(她)们只能算毛毛雨(小儿科),上海的“房老虎”大咖们在遭到清算的过程中使我们看到房地产腐败的真相,也认识到把权力的老虎关进“笼子”里的紧迫性。
上海的房地产发展史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上海房管所“房老虎”的故事,也是民国后上海房地产发展的一个不得不讲的故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海房管所的“房老虎”已退出了上海的历史舞台,但这段历史不会被上海人遗忘。本书从另一个角度用纪实的方式将上海小人物的生活展现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