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天堂梦,我的《姑苏繁华图》
苏州之繁华,无一日不然,无一时不然;
晴亦然、雨亦然;
园林间、小桥遥看风景,流连在数百年前的都会繁华。
春暖花开,源远流长。果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第一章
第一节
了解苏州
苏州,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名城。
有关苏州道文字记载,始自夏朝,至今已逾四千年。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时,大禹曾在苏州地区治理过太湖水患,后来他把天下划分为九州,苏州便在古扬州境内。
苏州古称“吴”,因为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都城。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代末年,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的父亲。由于泰伯和仲雍不想与弟侄争夺王位,于是由中原到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建立了“句吴”国,定都吴城。吴国的历史正式开始,从此揭开了大规模建设这块富饶土地的序幕。春秋时期,吴国与邻近的楚国、越国曾经发生多次纷争,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投奔吴国、协助吴王阖闾争霸。阖闾死后,吴王夫差继位,消灭了越国,最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反过来把吴国灭掉。在吴国阖闾继位之初,即周敬王六年(公元前五一四年),曾名利伍子胥建构都城,最终打造了一座有八处水陆城门的“阖闾大城”,这就是最早的苏州城廓,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苏州城内的胥山、胥门、胥水、怀胥桥等名称,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命名的。
公元前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把原来吴越的国境设置会稽郡,吴县成为会稽郡的治所和首邑。吴县也就是今日的苏州城。到了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所率领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就是从吴县来的。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二0一年),封从兄刘贾为荆王,以吴县为荆国都城,荆国后来改称吴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王谋反被诛灭,吴国被废,恢复为会稽郡。汉武帝时,吴县已经是江南地区的政经中心,《史记·货殖列传》称之为“江东一都会”。
东汉顺帝四年(公元一二九年),会稽郡被一分为二,除了会稽郡外,在浙江以北另行设置吴郡,郡治在吴县。东汉末年,孙坚、孙策割据江东,就是以吴郡为根据地。孙权继位后,共占据了江东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五郡,被曹操封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职衔,屯守吴郡。后来孙权称帝,国号也定为吴,与魏、蜀三分天下。当时吴郡与吴兴、丹阳并称,号“三吴”。
到了西晋时期,吴县仍然是吴郡的治所。五胡乱华,永嘉南迁,北方的士绅大批南下,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也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和水利的发展。
隋代建立后,把原来的郡、州、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隋灭陈并占领吴郡,将吴郡改为州,因为吴郡的西南面有一座姑苏山,因此吧吴郡改名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的由来。炀帝后来开通南北大运河,苏州正处于运河交汇的地方,经济发展更加繁盛,与楚州、扬州、杭州成为运河沿岸的四大都会之一。
唐代
唐代初年,吴郡恢复了苏州的名称。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七七八年),升苏州为江南唯一的“雄州”,管辖七县。根据唐代制度,州分成七个等级,雄州就是第二等的大州,可以想见当时苏州已是一个极度繁华的都城。事实上,中唐以后,苏州已是全国性的文化经济中心之一,人才荟萃。就像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牧、李商隐、、张继等都曾在苏州生活过,写下不少名篇佳作。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三维注明诗人更先后担任过苏州刺史,被誉为“诗人三刺史”,并流传着“苏州刺史例能诗”的佳话。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钱缪建立吴越国,其后占据了苏州,改苏州为中吴府。钱缪一心想把苏州发展成吴越国的经济及军事重镇,并替苏州修建城墙。这是苏州有砖砌城墙的开始。
宋代
宋朝时,中吴府又一次恢复了苏州的名称,隶属于江南道。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一0三五年),范仲淹在苏州建立文庙,创办府学,自此以后苏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宋徽宗时,升苏州为平江府,于是苏州城又有“平江城”的称号,更以丝绸的生产闻名当世。到了南宋时期,平江府已经是金国使臣、四方商贩往来南宋都城临安府的必经之地,因此官府在胥门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驿馆——姑苏驿。两宋期间,平江府一直被称为“天下粮仓”,当时就流传有“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民谚。
明代
明代的苏州,已经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也是全国税收的主要地区。据《明会典》记载,明太祖洪武年间,苏州府秋粮米食征数量就占全国的百分之十一。当时苏州的副业生产也很发达,主要以种植桑养蚕,丝绸为主。嘉靖年间的《吴邑志》记载,当时“东北办成,万户织声”,而丝绸的品种更多达三十余种,因而有“绫布二物,衣被天下”的称誉。
清代
明末清初之际,清兵南下,苏州经历了战乱的洗礼,城池遭到严重的破坏。康熙即位后,重新修建了苏州城。修复的城垣,保留着封门、娄门、齐门、阊门胥门和盘门六个城门,这大体上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苏州城了。
清朝建立后,不但沿用了苏州这个名称,隶属于江南省,还延续了在苏州征收重税的政策,视苏州为全国经济的命脉所在。正因为苏州地位如此特殊,所以江苏巡抚和江苏布政司同时驻守苏州,苏州府也就成了金陵(南京)以外的另一个省会。由明末到乾隆时期,苏州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明代中叶以后在苏州兴起的各种手工作坊以及副业生产,到了清代初年都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拓展起来。“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松窗梦语》这段用形容明代中期苏州盛况的说话,放在康熙、乾隆时期更加合适。
康熙年间,有人把苏州与北京、汉口、佛山视为当时全国四个最繁华的都会。实际上,论经济发达程度,苏州已经是全国之首。这从苏州府的人口变化就可以看到。据康熙十三年(公元一六七四年)的统计,苏州府的人口为有一百四十三万,到乾隆六十年(公元一七九五年)时,苏州已经是一个有三百一十九万人的大城市。可以说,苏州到了乾隆实际,在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顶峰,因而被曹雪芹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难怪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必到苏州。
徐扬笔下《姑苏繁华图》所反映的,正就是这样的一幅盛世图像。
以上文字图片来自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
—The End—
下集预告
图表太平——《姑苏繁华图》的创作内容与目的
想了解更多资讯吗?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还可以随时给我们提供有料的资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