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话何瑭
姓名:何瑭
籍贯:武陟县
出生地:詹店镇何井村
出生年月:1474年
去世时间:1543年
作品:《柏斋文集》《阴阳管见》《乐律管见》《儒学管见》《医学管见》《兵论》等
生平简历:生于官宦之家,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开州同知、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同知、山西提学副史、浙江提学副史等职,官至三品。明嘉靖十年(1531)年,何瑭告老还乡,成立“景贤书院”,设馆讲学。
如今,武陟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发掘武陟黄河文化,所能找到的林林总总的史料使武陟黄河文化的概念瞬间变得宽广且深厚。而我们顺着这个概念往下深探武陟文化,便被袭来的更多温暖的黄河人文情怀所环抱。
何瑭,武陟文化大家,明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音乐家、数学家。有人说他是朱载堉的老师,有人称他是继许衡、朱熹之后的“一代圣儒”,可深究之后,我们有了新发现:原来,何瑭不仅会治水且善治水。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明代大家——何瑭。
何瑭与黄河——流淌在血液里的治河家学
沿着黄河遥堤行进,在临近武陟人民胜利渠出河口——张菜园闸处的一个大转弯转而向北,行进三四里,记者一行便风尘仆仆地来到武陟詹店镇何营村。该村村北有座何氏宗祠,里面端坐着武陟县文化名人——明代大儒何瑭。
何氏宗祠,应是记者在焦作地区见过的规模较大的家族祠堂,前有戏楼,穿过林荫大道,便见中间拜殿,拜殿与大殿间有清泉、楼阁相连。拜殿是明代建筑,据说保存原风、原貌,其前有棵子母柏树,扭转的树干与古老的拜殿相组合,使这座上世纪90年代初新修的建筑看起来古朴、沧桑。楼阁旁是何瑭的衣冠冢,他的真身居于沁阳城南,大殿里悬挂着有关何瑭的各类画轴。
逛书摊、高洪访何瑭、严责太子、巧对、讽高洪、横对刘瑾、仁义胡同、破格收徒……故事真假难辨,不过看着这些故事,观者会顿觉那端坐在大殿中央的何瑭已穿越了400多年的雾障向我们走来。
来武陟,记者首先要寻找的是黄河元素,包括何瑭在内。一直以来,何瑭被公认为明代杰出的理学家、音乐家、数学家、文学家,但少有将其与治河文化相牵连。难道何瑭与黄河文化无关吗?
公元1511年,何瑭因直言开罪当朝重臣刘瑾,从京城重地翰林院被下放到开州(现濮阳)任同知。何瑭任职开州期间,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做了两件大好事: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九均法,使进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二是修堤治河,“先生分程治之,工省而役先休”,督修了黄陵冈堤岸,使百姓五谷丰登。
这可能是何瑭为官后第一次治河。然而,究其何瑭家族在武陟落户,便是因黄河堵口开始的。
话说朱元璋率民起义,江苏省如皋县人何忠(何瑭的高祖)投入朱元璋麾下,当了一名旗牌官。何忠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朱元璋称帝后大宴功臣,叫何忠传令并让其参加庆功宴。朱元璋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趁机火烧庆功楼。谋臣刘伯温、武将徐达、传令官何忠等都看在了眼里,于是,他们纷纷请辞。何忠找到朱元璋说:“黄河北岸,武陟黄河渡口没人把守,且连年水患,我去堵口吧!”朱元璋同意了他的请求。很快,何忠带着儿子何富、何贵前去武陟县渡口镇守,并建立了头铺营村。清嘉庆年间,头铺营村改称何营。何营村是明清时期的治河重地,在这里,何瑭的先辈积累了许多治水经验。
武陟县文化名人荆小斌介绍,何瑭告老还乡后曾著《治河私论》一文,不过这本史料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据他推测,《治河私论》一文是回答明代又一巨匠胡缵宗的治河问题而作的。
胡缵宗与何瑭是好朋友。公元1538年,胡缵宗总理河道,开考城(今河南兰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德(今河南商丘县)、雎州(今河南雎县)的水患,并且预“引沁入运”,减轻黄、沁河患的压力。于是,他写信请教何瑭:引沁水自大堤内,外至鱼台入漕者。云,沁安流也,非若黄河之散漫也。又言,沁水可引,但卫辉地下,恐易北奔耳。然沁故道原不与河同,兹欲自怀郡于堤南,出怀郡于堤北引之,以避卫郡而趋济郡,不知何如,幸教之。
一个堂堂的河道总督都要请教何瑭治河办法,看来何瑭治河有道。除此之外,何瑭还亲撰《重修沁河堤碑记》《重浚广济渠记》。
何瑭与要钱碑——由趣闻看何瑭钱财观
耿直、仁义、富有才华,这是何瑭留给后人的印象,也是后人从何瑭身上可取的精神财富。
在何氏宗祠的大殿内,何氏后人用100余幅何瑭趣事画卷装饰高耸的大殿墙壁。负责看管祠堂的一位何氏后人介绍:“老祖宗的每件趣事的背后都蕴藏着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把它悬挂起来,就是想告诫后辈要继承这些优良品质。”
相传,在沁阳城南的何瑭旧墓前有块石碑,碑文是何瑭亲笔写的四句话:“吾儿强胜我,要钱做什么;吾儿不胜我,要钱做什么。”年深日久,石碑被泥土埋住大半截,只露出上面的四个字:“要钱”和“要钱”。因此,后人将此碑称为“要钱碑”。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后被当代人王永宽收录进《何瑭集》中。
在钱财问题上,何瑭有一件趣事。传说何瑭家人盖房子,与邻里发生纠纷。家人写信给何瑭,想让他出口恶气。何瑭立即回信:“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惟独不见秦始皇!”家里人收到信后,想通了这件事,主动将界墙收回来了一尺。邻居一看觉得惭愧,也往回收了一尺。这件事情后来被传为美谈,那条巷子被人形象地叫成“一尺巷”,也被称为“仁义胡同”。我国有数不清的“仁义胡同”,据说何瑭家的“仁义胡同”在沁阳。
那么,何瑭的钱财观是什么呢?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杨玉东对此进行了研究。他说,在财政上,何瑭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强调“撙节财用”。何瑭认为,理财之要在于开源节流,不赞同用搜刮民财的办法来充实府库。他反对“财有余者以此相夸,财不足者亦相仿效……婚姻丧葬之仪,宴会赙赠之礼畏惧亲友讥笑,亦竭力营办,甚称贷为之。”
从家到国,何瑭的钱财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节俭克己、以民为本的何瑭。
何瑭与朱载堉——两代巨匠原是亲戚
何瑭是“许衡迷”,深受许衡思想的影响,有文称:“(何瑭)圣贤之学自励,尝闻许文正、薛文清一言一行,或得其遗书,则欣然忘寝。”采访时,许多人告诉记者,朱载堉是“何瑭迷”,朱载堉的音乐、数学、理学思想深受何瑭影响,何瑭是朱载堉的老师。相互影响是一定的。那么,何瑭与朱载堉是师徒关系吗?
“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历数学家,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早年从舅父何瑭习天文、算术。”这是《中国音乐词典》里的记录,将两人的关系确定为甥舅、师徒关系。
可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朱载堉曾在《吕律精义》中写道:“臣外舅祖何瑭。”他又在《进历书奏疏》中写道:“何瑭,臣外舅江西抚州通判何谘之祖也。”“外舅”一词在明代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岳父”。朱载堉35岁那年娶何瑭重孙女何月仙为妻。据此,何瑭是朱载培的“外舅祖”。
朱载堉与何瑭也不是直接的师从关系,而是间接的“私淑”关系。何瑭卒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九月三十日,也就是出生于1536年的朱载堉刚满7岁时何瑭已仙逝,那时朱载堉才刚刚开始启蒙教育。
不过,朱载堉却是“何瑭迷”。他曾说:“臣父恭王壮年尝师友于何瑭,臣虽未面觐,而亦幸私淑焉。何瑭尝着阴阳,律吕之说,名曰《管见》。臣性愚钝,嗜好颇同,忝居桑梓,复与瓜葛,静居多暇,读其书而悦之。探索即久,偶有所得。”
2008年,何氏宗祠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何氏宗祠转一圈需要半个小时,可何瑭研究却是任重道远。作为一代文化巨匠,他在怀川文化的地位应该被深度审视并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