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深得我爱,他总说:‘我认为刷那么多题没用,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多一些书,提高写作力。’但每次我把这句话跟我妈说,我妈总会说:‘别听你老师的,不刷题考不好的’”这是班上一个学生写的随笔。对于我的教学方式,我一直是提倡多阅读勤写作,不读不写肯定学不好语文。然而,家长的观念却让我大为失望,这就是我教学生活中的阻碍之一,也是学生写作障碍之一。
其实,不仅家长如此,在长期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强大势能下,学生也根深蒂固:
有一次,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后,走上讲台说:“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姐从来没有看完过一本书,她每次考试成绩从来没有低过一百分?”(背景补充:因为我常说,语文学习中,不看书或不喜欢看书的人肯定很难学好。)他的意思在明白不过了,是来向我兴师问罪的!一种强烈的质问语气扑面而来。然而,他并没有理解我所说的学好语文的标准:阅读理解能力好,尤其是写作水平高,还有语文成绩好与语文综合素养好并不是一回事,很多时候并不能划等号。很多时候,甚至是写作能力与水平高的学生语文成绩一般,而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写作水平并不高。这是题外话,暂且不论。
在此,这两个事情,意在告诉我们,当下学好语文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教学生活中,阅读兴趣的提升与习惯的培养之难,大量阅读的缺失是写作障碍中一个不能忽略的机器重要的因素。然而,事实上,大量阅读,不仅是学好与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捷径,更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关于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反复提及。
他说“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厚,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在解决后进生的学习困难上他更是如此建议:“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最重要的一条结论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因为阅读是让后进生摆脱学习困境的重要方法——形成清晰的思维:“‘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楚,他的智慧就越活跃。”“学生学习越是感到困难,在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业”阅读不仅是解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法宝,更是帮组学生形成最终学习能力建立大学习观的不二法门, 他说:“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多阅读,最初就是深受苏霍林斯基的影响,更是在我多年来以读书为日常生活方式融入我生命的爱好,以及由阅读过渡到写作的“读写结合”受益匪浅的真实经历。说来也有点不可思议,如今身为语文教师的我,当年高考各学科中,语文学科的成绩是最差的,但从大学后,读书成了我一发不可收拾的兴趣,至今,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也成了我此生唯一的爱好,每日不读便心中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
然而,当今的学生,至少在我所教的两个班里,相当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相当的抵触,这也是他们害怕写作严重障碍之一,也是写不好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多年来的教学以及自我阅读与写作中,明白了大量经典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及写作的重要与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加强了课外阅读的重视与落实,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外自主阅读,有时甚至两节。极力缩减课内阅读教学时间,精讲课内阅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课外阅读,真正落实了课外阅读的课堂化课程。
可是,在每周的课外自主阅读课上,真正用心读书的人也就是热爱阅读的学生还是少数。这基本上是喜欢写作与写作能力比较好的那些人,尤其以女生最多。大部分不喜欢读,要么是拿着书竖在课桌上挡住头做个个幌子,趴在课桌上睡觉;有的是手中拿着书,依旧是和前后左右的学生絮絮叨叨聊着天,就是不看书;有的把书摆在课桌上,同时也摆上其他作业,开始跟你装着看一会书,等你不注意他时,就做起其他科目作业来了;即便有的学生是在看书,但依旧是看一些层次比较低或没有什么营养的课外书,比如初一了还是看一些漫画书,或者是一二年级学生看的拼音版本的,或者是看什么心术之类的书,其实,能看这些书,能认真看,也还是有益无害的,但也不过是随便翻翻而已。而真正看一些好的经典的文学类的课外书的学生,那就是凤毛麟角了。然而,要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就不能缺少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经过大量的优秀作品的浸染,无论是优美语言还是优秀文化或者深邃思想的熏陶,写作的文笔或思想的提升都少不了这些优秀前人作品的大量阅读。正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说:“高阶的智慧根植于高度敏锐的感受力,更强大的意志力以及更热烈的激情中。”这里提到的三点“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强大的意志力”、“热烈的激情”既是阅读需要的,更是写作不可缺少的。我上面描写到的阅读课堂中的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基本上不具备这三点,而真正爱好阅读和能认真阅读的学生,就是拥有这三点品质的。而写作更是如此,没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在丰富的内外生活经历,对于他也无异于不存在,这就是那些老觉得写作时没有题材的学生的根本原因;而“强大的意志力”,对于学习写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既是写作单篇作品的必备品质,更是在不断追求日臻完善过程不可缺少的,“热烈的激情”即兴趣,正如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写作最重要的起点,也是写作练习路上“愈挫愈勇”攻坚克难的必备。
阅读,是写作的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大量经典阅读,必然没有高品质的输出。而当下学生阅读的的缺失,是他们学习写作路上的硬伤,就语文这个半自然属性的学科而言,尤其是写作这项精神创作活动而言,如果有大量的阅读为支撑,完全可以做到“无师自通”。正像舒明月在《大师们的写作课》中的序言“好文笔是读出来的”写道:“语言文字何其精微复杂,埋头硬写难以搞定,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只要你真正用心读起来,尤其是大量经典作品的海量阅读,“写,还是不写,从此不该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