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电影院之前,我抵挡住了所有的影评与观感,甚至买票的时候连海报都只看了一眼,所以进电影院之前,我“望名生意”的以为这是一个《风雨哈佛路》+《三毛流浪记》的鸡血故事。
本文稍有剧透,所以,如果看到这里的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同时已有看的打算,欢迎你先不要往下读,先看过电影之后,再看影评。
因为在唱吧里对着男神的演唱会花痴忘记了时间,进电影院晚了三分钟,进入之后,就看到一个拿着吉他的彪形大汉在鼓励擦鞋小男孩“把握机会”,我对于《三毛流浪记》的固有印象更加深刻了。
平凡遏制了我的想象力,当小男孩米格在亡灵节离家出走,去参加才艺表演比赛时,我还脑补出一个“XX好声音”关于音乐梦想的追梦故事。
对“亡灵节”毫不了解的我,看到非白种人的人物造型以及奇特的英语发音和载歌载舞的场景,直到浏览影评前,我都一直以为,这是以印度为背景展开的故事,而实则是南美国家墨西哥的文化传统。有意思的是,此时,这个国家和电影出品国美国的交情并不友好。
为了参加才艺比赛,小男孩米格在亡灵节夜潜入歌神的坟墓借吉他用,人们发现吉他被偷走后,被众人诅咒的米格穿越到逝者的世界,受到惊吓的米格冲出歌神坟墓遇到逝去的亲人,骷髅造型的人物,着实让我发毛了一会儿。不过当一个个骷髅性格渐渐丰满,原来他们都是米格家供桌上逝去的亲人,这些骷髅又让人倍感亲近。
然后,逝去的亲人为帮助米格重返现实世界,带他造访亡灵世界,找曾曾祖母。
在近几年看的动画电影中,有两个景象让我受到震撼。
一部是去年上映的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小兔子乘着火车从家乡去往动物城,在火车上见到动物城的景象,伴随着《try everything》的背景音乐,我坐在电影院的座位上,借着黑暗,尽情的张大嘴巴,脑袋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天啊,这是怎么想出来的!
那一刻真正感受到“应接不暇”这个成语的意思。
第二个便是在《寻梦环游记》中了。逝去的亲人带着小米格走上万寿菊花瓣铺成的桥上,万寿菊花瓣闪着温暖的橘色光,桥对面是逝者世界,鳞次栉比、灯火通明,我再一次张大嘴巴,应接不暇:天啊,这是怎么想出来的!
可能是我想象力天生奇缺,直到造访亡灵世界后,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才从“XX好声音”变成了生命与亲情。
准确的说,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亲情与梦想的故事。
每个人对于好电影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或者说每个人对于外界一切事物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从被评判对象中找到引起自己共鸣、引发自己回忆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会亲之、喜之。
我在中学美术课本上看见过梵高的《向日葵》、《自画像》、《星月夜》……但是对这位伟大的画家完全没有感觉。直到前几年看过一个国内的梵高展,当然没有上述国宝作品,但有一幅却非常打动我,名字已经记不住,画的是父母陪着蹒跚学步的孩子在自家房子前的花园里玩耍。这幅画让我想起我的童年、爸爸妈妈以及农村的老家,从那时起,我不再觉着梵高是教科书里、美术馆中冷冰冰的名字,似乎开始明白梵高伟大的原因了。
电影也是一样。
这部美国出品、刻画墨西哥风俗的电影,获得与之地域、文化有很大差异的中国人的喜欢,其中一点原因,就是电影表达的东西让我们也有了认同感和共鸣。
在我们的传统中,“家”可谓举足轻重。清明节、中秋节、春节这些重大节日,都是以家庭为线串联起来;每个新生孩子被冠以的姓、辈,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延续;更有很多家庭,有着世代相传的家风、家教甚至家法。因为对家庭的重视,很多中国孩子在成长历程中,见惯了一大家子老老少少聚在一起的场面,这和电影中描绘的亡灵节夜全家人一起聚会的场面尤为形似。
每一个家庭,大到贵族皇家,小到普通人家,只要重视家族延续,重视亲人抱团取暖,就难免会造成家庭中新成长的孩子想要反叛的情况。我相信,电影院里的观影者,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大部分都有过对家庭的反叛。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也会像米格一样,自己的梦想与家庭的期待互相矛盾。父母更想你回老家做一名老师或公务员,而你却想趁着年轻再在大城市拼一把;父母更想你在家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结婚,而你却更中意火车上偶遇的远方姑娘;父母想让你好好做题参加高考,而你却不想放下手中的画笔或吉他……这样来自家庭的期待和自己设想的未来之间的矛盾,在千万人的成长经历中轮番上演,所以,我们从这个小男孩的身上,或许也看到了自己和家庭的影子。
最终小男孩米格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曾曾祖父,也获得了家族对于自己追求梦想的网开一面。这一点,又和我们何其相似。曾经反叛过家庭的孩子,有很多最终还是获得了家庭的“网开一面”,被亲情所环绕着的我们,终归是有恃无恐的。
影评中不少人说“看了开头就想到结尾”,对于我而言,这个故事真的超乎想象。
我和妹妹一起看完,走在回出租屋的路上。此时这座城市正在经历“大检查”,我们都是异乡人,却也在这里短暂有个家。妹妹在中戏读大一,在过去的一年中,她为了读中戏和长辈有过矛盾,不知看过之后她是否想起自己的经历,此时的她只告诉我,看完之后觉着好“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