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史书,作者是司马光,时间跨度为战国到五代周,即赵匡胤篡位之前的历史,内容主要包含各家正史中的本纪、世家、列传的内容,书、表、志等内容基本都删掉了,所以《资治通鉴》是一本描述历朝君主治乱、成败、安危的史书,是为统治阶级——君主和士大夫阶层提供历史借鉴的一本书,这也是其书名《资治通鉴》的由来。
从体例来看,《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应该是上承《春秋左传》。通常来说,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前者为春秋,后者为战国,春秋时期大致为周平王东迁至三家分晋,之后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战国时期。前者是礼乐崩坏时期,后者是大家撕破脸硬干时期。
由于《春秋》为孔子所著,所谓“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孔子做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所以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也可以看出其志向不小,同时也可以看出其政治倾向。另外,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变革时期,是封建制走向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的时期。而司马光所处时期也非常类似,针对宋朝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遗留下来的问题,面对西夏、辽国的威胁和挑战,司马光作为旧党的代表,与王安石为首的新党针锋相对,新旧党争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甚至有人认为,新旧党争毁掉了北宋,虽然这种说法有些极端,但也部分反映了这段时期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当时中国传统政治所面临的困境,直到两百多年后,朱元璋建立明朝,才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明朝的制度也被清朝所沿袭,直到民国的建立。
周平王的名字叫姬宜臼,是以“烽火戏诸侯”而闻名的周幽王姬宫涅的儿子,最开始他被立为太子,后来由于幽王宠幸褒姒,就废掉了姬宜臼的太子之位,同时也废掉了其母的后位,改立褒姒为后,同时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之后,姬宜臼的外祖父(也有说是舅舅)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幽王自杀,褒姒被掠入犬戎,不知所终。
再往后,姬宜臼就在申侯,以及晋、秦等诸侯的帮助下,继承了幽王的王位,成为平王,这是公元前772年的事情,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同时也被认为是春秋的开始。
上面所说,基本是依据史记的记载,而明朝冯梦龙所著《东周列国志》,加上了一些想象,说周幽王要灭掉申国,申侯不得已借兵犬戎,本为匡扶王室,却不料犬戎杀了幽王,申侯悔恨,密召秦、卫、郑三国之兵,赶走犬戎,扶立平王。
但是,在平王继位的同时,周幽王的小儿子姬余臣也继位了,史称“携王”,这个“携”应该是地名。总体来说,周平王是被实力强大的外臣拥立,而携王是周幽王的心腹朝臣所立,只可惜携王没有强大的武力,无法与占据京城的平王抗衡。
而携王之立,也说明了平王不得人心,起码没有足够的权威性。
携王之事,在《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中有记载,另外关于这段历史的精彩描述,可以看看钱穆老先生的《国史大纲》。
由于平王的正统性,所以很多有关携王历史都湮没了,这里我们试着还原一下。
“烽火戏诸侯”,应该是编造的,首先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可笑的,诸侯看到烽火,赶来发现没有敌人,走了,可笑吗?看不出来。其次,可以看看这件事情对谁有利,很容易看出,对那些救援来迟的诸侯有利,比如秦、晋等国,他们应该负有卫护天子的责任,但却没有及时援救幽王,导致幽王被杀,无论从道义上,还是法理上,他们都对幽王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扶立平王的诸侯,以及平王本人,都对幽王之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平王还有弑父弑君的嫌疑,所以平王登基后,必然要对自己和党羽进行洗白,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也就随之而诞生了。
再者,犬戎攻入镐京,无论怎么看都似乎太容易了,作为长期与犬戎作战的周王朝来说,不可能如此松懈,而且镐京是周朝的都城,必然是城高池深,守备森严的,也不应该被轻易攻破,所以申侯、平王必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暗自放犬戎入周境,偷偷打开镐京城门等等。总之,申侯勾结犬戎进攻镐京,必然是有很大的把握才敢实行的,所以其中的背叛、暗杀、偷城种种小动作恐怕不在少数,只可惜这些事实,永远不会有人知晓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王为什么要东迁,按照《史记》中《秦本纪》的记载,是“避戎难”,所以秦襄公将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同时将岐山以西,也就是今天的宝鸡附近的土地赐予了秦国,秦国自此立国。
其实仔细想想,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在平王东迁后20年,也就是公元前750年,周携王这个政权才被晋文侯攻灭,从这一点来说,周携王政权的武力并不强大,那么它何以能存在二十年之久,而占有中枢京城,同时还有大国支持的周平王为什么就坚持不下去了呢?
当然,这里就不讨论周平王胆小如鼠的情况了。
镐京的位置,在西安附近,而封给秦国的土地则在宝鸡,那么问题就来了,从宝鸡到西安,乃至到崤山,也就是函谷关的西周故地由谁来统治呢?联想到携王坚持了20多年,所以可以合理的推测,周民不支持平王,因为平王招来了犬戎,而犬戎在西周故地烧杀抢掠,极大的伤害了西周百姓以及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才会拥立携王,这一点可以结合秦末汉初刘邦通过约法三章安定故秦民心,进而成就帝业,而项羽的一把大火,则彻底断绝了其称王关中的可能。
当然,携王不仅没有大国的支持,同时还受到大国的敌视,如果携王强大起来,秦晋等国不会得到一点好处,甚至其利益还会严重受损。这也就能解释携王为什么在西周故地发展不起来了。
所以,春秋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那么其始作俑者,就是周平王,从一开始其正统性就受到以鲁国为首的东方诸侯的质疑,导致其多年不来朝见洛邑的平王,当然他们能力有限,无力越过山西的晋国和河南的郑国,朝见和支持携王,所以东周伊始,天下就开始乱了。
而战国,就更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