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通往观音庙的小巷,青石板缝里钻出星星点点的绿意。那些不起眼的野草,在潮汕人眼中都是天赐的良药。外婆做法事那天,表姐妹们像寻宝似的在巷子里转悠,竟发现了几十种青草。老姨眯着眼一一辨认:这是车前草,那是鱼腥草,墙角那丛是金银花……巷子俨然成了天然药圃。
外婆的肩膀因年少时挑担,变得异常宽厚,与瘦小的身子形成鲜明对比。岁月在她身上刻下痕迹,松弛的肚腩,还有那场险些夺去她性命的"飞蛇"(带状疱疹)。病愈后的外婆,瘦了好几圈,衣服空荡荡地挂在身上,像晾在竹竿上的旧衫,走路一拐一拐,像行走的晾衣杆。
这场劫难让外婆对青草愈发虔诚。她的灶台上永远煨着青草汤,瓦罐里飘出苦涩的香气。感冒了煮鱼腥草,咳嗽了熬枇杷叶,上火了泡金银花……她像一本行走的草药典籍,将祖辈传下的智慧融入一锅锅青草汤中。
巷子里的青草年复一年地生长,外婆也一年比一年消瘦。但她依然每天一拐一拐,在巷子里寻找那些不起眼的绿意。或许在她心中,这些青草不仅是治病的良药,更是连接天地的纽带,是潮汕人世代相传的生命智慧。如今每当我闻到青草汤的苦涩,总会想起那条青苔斑驳的小巷,和巷子里佝偻寻药的身影。那些青草,早已融入潮汕人的血脉,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