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参加了同事的名师研修成果展示活动。洁曾是我的初中同学,后来又一起进入师范学习,一起毕业分配,她走进了当时新市区唯一的小学,我则分配到了幼儿园。兜兜转转,现在成了同事。
多年来目睹她带班的用心和智慧,也曾一起备磨课,看到老同学潜心教学、醉心课堂的一面,一度被她的敬业精神深深折服。今天她带来了一节语文课和一场讲座。
因为周五,洁曾因为课堂环节设置找我探讨过一番,对她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设置较为熟悉。课堂上更多的关注到了课堂细节的处理。她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课文由四篇阅读材料组成,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很有挑战。洁在开课时,由杨绛先生的一句话引入课。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整体把握每篇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出示学习任务,分别对标任务一二,让学生寻找需要特别关注的材料。最后由引导学生回顾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理顺学习思路后学生依次自主完成任务一、二。最后展示交流。整个课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在读、说、写的语文实践中提升了核心素养。
原以为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得到教研室主任的赞许,却不料点评时主任提出了几个问题:一是任务一、二开始前,老师带着学生铺垫了材料选择和阅读方法选择上要注意的问题,虽然有效的帮助学生避了雷,但是也很大程度上为孩子学习制造了捷径,降低了孩子的试错率,教学看似一帆风顺,实则是遮蔽了问题,使得听者对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引发质疑;二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短,使得听者不得不怀疑:课堂上看到的学生的表现是不是真实发生?抑或之前准备太过充分。
听了主任的点评,再回头看洁的课堂,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磨课和听课阶段,我们都没能发现这些问题?是能力水平高低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理念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摒弃以讲为主的思想,想方设法设置大情境、大任务,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但是事实上,还是丢不开不讲就不放心的老观念。这是个很危险的现象,需要我们时刻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