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门艺术
因为每天都在练习、积累,我不知不觉掌握了更多读书技巧。
虽然介绍的方法并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实践以后发现效果很是惊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些懒惰的倾向,但我还是觉得要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真理。举个例子,假设将一篇文章抄在笔记本上需要花三十分钟时间,而用智能手机拍张照片或扫描成纯文字文档却只要一分钟,想抄写的文字就能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那么,只要使用智能手机,读书效率就能提高三十倍吗?我想不是的。
即使你用手机拍照,花三十分钟保存了三十本书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钟抄写一本书的内容有效率。这是我分别实践过两种方法后得出的结论。
无论在手机里保存多少本书,书里的内容都不会被保存在脑子里。用这本书的关键词来比喻的话,就是这些内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变成你无形的财富。与此相反,尽管抄完全书也不一定能记住全部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觉被深深地刻印在头脑和身体里。
“一味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
如果有人问你最喜欢哪本书,你也许能回答对方一个书名,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过这本书,它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而当对方问起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再认真回想一下,你会发现读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回想不起huy具体内容也情有可原,但是,你读书时有没有留下些随笔或者笔记呢?除了读书,做其他事的时候你有这样的习惯吗?
“我以前读过这本书,但已经不记得里面的内容了……”
我的记忆力不太好,对亲身经历或是旁观过的事和物,印象自然会深刻,但对人名、地名或是读过的文章,就算看多少遍都容易遗忘,读过的书亦是如此。所以我很久以前就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缺点:我记不得书里的内容,也不太能理解书里的内容。
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明明读过了却什么也没记住,这不就跟没读过一样吗?
“虽然是本好书,但是读过以后没什么深刻的感受。”
“刚读完书,却觉得已经快要忘记书里讲过什么了。”
“我读过的书都要堆成山了,可从来没派上过用场。”
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至于一个月能读很多书、读一本书只用几十分钟这样的能力,在这个目标前都是苍白无力的从现在开始,认真选择每一本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地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书中学到知识吧。
这才是聪明人的读书方法。
如果只是想记住读过的信息,你可以多读几遍,或是靠大声读书来加深印象;
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你可以学习一目十行的速读法。但是,这些阅读技巧都有一定的难度。即使付出高额的学费参加读书讲座,能够做到的人也少之又少.
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
通过做笔记吸取书中营养
之所以说这种方法很简单,是因为你只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
就是这么简单。概括来说,需要记录的就是这些:
·要买什么书
·要注意书中的哪个部分
·想到了什么
把以上几个问题写在笔记本上,然后保存起来,时常拿出来看看,慢慢养成习惯。这看起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只要坚持下去,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的人也能准确地记住书中的内容,而“想要再读一遍那段文字”的人也可以迅速找到喜欢的段落。
笔记本是读书的助手,可以把读到的信息以准确的形式转变为你思想中的一部分。多读法和速读法也许也能达到这种效果,但这种读书方法很复杂,如果你坚持不下去,就好好利用笔记本,认真地与每一本书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