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唯物的世界还是唯心的世界。我们学习的课本中,喜欢将唯物和唯心作为看待世界根本问题的一个评判标准。同时,课本喜欢将“唯物”视作天然符合科学的视角,而将“唯心”视作认知有问题的人才会犯的常识错误。然而,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天然地应该被当作划分阵营的方式,或者说,如果我们不理解凭什么这么划分阵营,就难以理解这么划分究竟有什么意义,能引导我们做什么。
我在此提供一个视角,试图让两者找到各自可以暂时安分的区域。所谓的“唯物”视角,多数普通人会理解为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没有明显的观察者。或者用相机来举例子,它并没有特定的“焦点”,类似于最一般的傻瓜相机。万事万物不过都是基本粒子的累积和组合,物理的原则应该是所有事物的基本原则。以物的视角来看物,属于常识的“唯物”。
然而,所谓的“视角”,并非是一个毫不重要的东西,在哪里进行观察,有时会对观察结果产生重大影响。这里无需考虑那些极度翻转的例子,单就考虑一个“远近”,就可以发现其重大影响。如我们观察一棵树,站在三百米之外看,它是一棵树,站在跟前看,也是一颗树,但是,这给我们带来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有机会站在书旁边观察,却选择抛弃这个视角,跑到三百米之外观察,就会暂时失去一些信息,而在特定的领域,这些信息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那么人们是否天然地具有某种观察“视角”呢?当然有,那就是作为“人”的视角。特定的观察视角,就像是单反相机,有特定位置,有焦距和焦点,会模糊一部分而凸显一部分。作为人,面对世界时,首先要确定“自己”与“其他”的地位,要在乎哪些是经验、哪些是幻觉,哪些认知直白容易,哪些困难抽象诸如此类。而站在“人”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有时确实比忘了自己是个人,站在“物”的角度进行观察更能贴近并且指导我们的生活。
毕竟所谓的“主义”,都是在面对具体问题前就已经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严谨地来说,它们都是试图在指导超出自己调查范围的事情。因此在面对不同事物的时候,仅仅因为视角的不同,就有可能忽略或是误判重要信息,指出完全荒谬的道路。比如举个通俗的例子,站在生态学的物质角度来看,老虎、绵羊与人都是动物,它们比较相似。树木属于植物,也与前者相似,而石头是无机物,离它们最远。但站在原始人的心理角度来看,老虎与绵羊绝不是可以用同等态度对待的东西,而树木的果子与绵羊都是食物,它们比较相似,树干树枝可以建造房屋,与石头比较相似。这种认识看似简单粗暴,几乎类似抬杠。但是在原始人看来,如果判断错了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影响,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2.1因此,尽管作者在此用了富有思想又微妙的描述方式,但我们可以用“视角”的思路进行简单的概括。
世界虽然是万事万物的总和。但是我们既然是从意识的规律出发,那就相当于选定了“人的意识”作为“视角”和镜头。于是,世界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它一方面依然是万事万物的总和,但它同时也是特定视角的“视线范围”,成为了一个抽象的容器,一个与“自己”相对立的“其他”事物背后的同一性。
作者称其是“具体而现实的”整体。许多书籍的论述中,都会用到类似于“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等等描述,看起来微妙且引人深思。其实我们只要知道,这些词语暗含的意思是“有特定视角的”,就容易理解了。在一个大而化之的背景下,选择了特定的视角,观察到的事情,得出的道理自然更加具体、更加现实、更加符合实际。无论是哲学,还是日常生活都是如此。就事论事往往比空谈理论更有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