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语出《论语•季氏第十六篇》,原意是指(诸侯)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
如今这句话早已成为了反映社会心理的一句经典语录。
是啊!人人都在担心别人有而我没有,别人分到了而我没分到,说到底,这是焦虑心理的反映,要么都有,要么都没有。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还是挺多的!甚至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盲目攀比!
一个孩子穿这个大品牌的鞋子或者衣服,就会发现街上小区里的其他孩子也会很快的“统一着装”,不管家庭经济咋样,都会“统一换装”。
在班级里,一个孩子用的笔好,第二天就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笔,不管是否真的需要。
我家孩子学舞蹈,不久周围的孩子都会去学;买了一个新玩具,第二天就会出现一大堆……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一个新闻就是,老师给自家孩子补课算不算补课。甚至这些家长主张立法不允许……真不知道这些家长的脑回路为何如此清奇!
以上的种种现象,其实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表现。
有能力的觉得别人有我也得有,没能力的觉得我没有别人也不能有。
总之就是一句话,大家都得有。
不知道这种想法是自古以来留下的价值观还是人性的弱点。
不知道是老祖宗偶然发现总结下来的经验还是千年来的处事准则。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不错,这种心理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一些不劳而获的人找到分享果实的最合理借口。
人之处事,处理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处理的好,证明你的能力强,处理不好,即证明你的能力不强。
其实,好与不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让大多数人闭嘴,让少部分人沉默,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均分,这样大家都得到了,就不会相争,也不会因犯众怒而砸掉大家的饭碗。
所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反面就是大家都赞同均分,什么东西你有我有了,自然就不会焦虑,也不会有意见了。
这恰恰符合世人的心理,也符合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恰恰是对社会发展最大的伤害。
这次均分,下次均分,但不是每次都能均分吧!一旦不能了,就是春秋与战国,既然给不了,那只好自己拿了。
总而言之,“不患寡而患不均”讨厌的就是竞争,讨厌的就是优秀,只有大家一样了,才能“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