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车马很慢,传个信息很不方便。
没有手机,村里也没有电话,寄一封信可能要在路上飘荡十来天。
我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守在小山村里,大姑在廊坊八中做老师,二姑闯荡在二连浩特市,爸爸妈妈也在外漂泊着,老姑在北京陪着老姑父创业。每当到了家里有人过生日的日子,奶奶都会中午给我炸些裹着面糊的蔬菜做小吃,晚上做手擀长寿面。
那时候在乡下,做饭都是要用柴火烧大灶的,烧火的重任一直都是爷爷的,奶奶在锅上忙活。我就复杂尝熟不熟,好不好吃。
那时候没有生日蛋糕。
后来爷爷奶奶随爸爸妈妈在市区定居,过生日依然中午要炸些小吃,晚上吃面条。
爷爷奶奶不喜欢过生日的时候买生日蛋糕,在他们的思维里,吃蛋糕要点蜡烛,蜡烛刚点燃又要吹灭,蜡烛在中国除了照明还是祭祀用品,把蜡烛吹灭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今天中午,我也给自己炸了小吃,不过是鸡柳,而不是奶奶炸的裹了面糊的蔬菜。
下午买了酱大骨回来,晚上给自己煮了骨头面条。
从前,生日不一定要说一句生日快乐,但奶奶说只要在这一天心里惦记着,那不论多遥远的地方,过生日的那个人都可以感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