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在《跳出思维里的墙》的第一章里谈到很多人都在苦苦寻找的安全感。
有人的安全感建立在一套房子上。他们拿着并不丰厚的收入,父母可能也借不上力,于是只能想方设法攒钱,付首付、还月供,再加上日常开销,一个月下来手头所剩无多,成了地道的房奴。单身可能还好,如果碰到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恐怕更是捉襟见肘。为了一套房子,经济上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敢参加朋友聚会、不敢带家人旅游、不敢付费培训充电,因为实在是无力承担。生命的意义被禁锢在那个百十来平方的盒子里,看不到外面那许许多多的精彩和风景。这可能是许多工薪阶层人士无奈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文章中古典提到一个恰好相反的例子,那是1952年,小飞和小苏的婚房不是自己的,而是一间租来的简陋三居室,简陋到什么程度,深夜能清楚地听到老鼠在房顶开派对,用今天的话说,是实实在在的裸婚,无房无车。婚前小飞向未婚妻提出两个选择,一是用手头的现金买一套小房子,二是先投资自己,强大经济能力,未来买一套大房子。小苏选择信任小飞,让他先投资自己。果不其然,几年后,他们搬进了一幢灰色小楼,至今都住在那里,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股神巴菲特和妻子苏珊身上。苏珊同意婚后租房,才能让巴菲特用有限的资金去投资自己,追逐自己的梦想,成就了一代股神。如果当时苏珊的决定是再拮据也要买房,可能今天的巴菲特又是另一番模样。
有人会说,我倒是想成为下一个巴菲特哩!讲真,一点毛病没有。那买房追求一种稳定感、安居感,错了吗?讲真,一点错没有。我甚至举双手赞成,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它可能很小。但是我觉得关键不在于是否买房,而在于什么时候买。如果你刚毕业或者刚参加工作,出身于普通家庭,而买房只会给你带来长期的经济压力的话,那么我想还是不要早早的让房子成为自己世界的中心,用有限的资金投资自己,比如参加培训、考专业证书、读书等等一切可以让自己充电的手段,让自己强大到不需要再依赖谁。巴菲特离我们太远,那就看看简书里全国闻名的斜杠大咖们,他们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梦想实现的时候,估计一套房子应该不是问题了吧。
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给自己设立了许多目标,比如一年内要考个什么证,要读多少本书,要跑几个半马,但始终畏首畏尾:我可能考不下来,还得上班带孩子呢;读书跑步太辛苦,我够呛能坚持。到头来,规划了很多却什么都没做成,原本想靠完成计划实现自我提升,获得内心的安定,结果却是更加的焦躁不安,眼睁睁看着自己倒退又束手无策。根本原因在于自己始终没有迈出第一步,缺乏对自己潜能的信任。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你的潜力就像你的咨询顾问,一开始就信任它,它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更多的事情;一开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赖其他的人或东西,它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时候,它也不会再来。久而久之,信任自己潜力的人建立了自信和安全感,不信任自己潜力的人开始越来越进入不自信和没有安全感的模式。”
信任潜力其实就是信任自己,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一定不行。的确,有时候付出和收获并不一一对等,和方式方法以及努力的方向有关,但是不付出一定没有收获,天上掉下来的不一定是馅饼,可能是鸟屎。
面对梦想,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不安,可能都会自问如果实现不了怎么办,我能不能承受。万事开头难,有谁在学步的时候还不摔个跟头呢?实现梦想的路,道阻且长,古今中外,无不如此。有梦就去追,在拼搏、实践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强大,拼的越踏实,内心就会越充实越安定。踏遍千山走过万水,闲看云淡风轻。
安全感是拼出来的。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一章有感,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