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青年背的不是“房贷”,是“期待”。
时代的变幻莫测,让“稳定”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因为稳定才能带给我们安全感。
每个人都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现在选择的路却越来越趋于“统一化”——备考。
这是许多家长所期望的,也是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期待。
许多毕业生面对的问题是:考公还是考研?或者是教师编?
她2022年7月份毕业,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选择了备考,目前为止全职备考一年半。
一年半的时间里,她考过公务员、教师编、社工,大大小小的考试可能有十几二十次了,她甚至已经启程去新疆,希望在那里有她的一席之地,起码能够有碎银几两,可以安定的生活。命运往往让人捉摸不透,在即将走进新疆的路上,她收到了资格审查的通知,于是她又返程,面试不成功,她继续备考。她的期待有些看不到头了。
她不是学霸,记性也没有多好,无奈需要学习的内容却像大海一样,没边际。
公务员要学的:行测(言语理解、资料分析、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常识)、申论;教师编要学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学科知识。你看,这比人们调侃的“六边形战士”还要多边。
小时候说的学习像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如今她感受不到一点快乐,她只觉得像在布满荆棘的土路上步履蹒跚,甚至不知道前面的路什么时候才能走通。她说她在学校也没考过前十名。
父母的期待,自己的不能辜负学习生涯的感受,这些压力一层一层堆叠在身上,好像很正常,却没有人知道她的头有多沉。
生活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负担,让她想逃避。去往田间地头,哪怕“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去一个小渔村,感受“风浪越大,鱼越贵”;或者在农场,和“马、牛、羊”聊天。她想做个简单的人,活得简单一点,身体上的疲惫好像比心理上的疲惫容易缓解,睡一觉,便又是一条好汉。
寒窗苦读数十载,“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装不下灵魂”,这样的困境不止她一人。
认知与能力的不匹配,让脑袋里的 “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互不相让。
这个“待”比这个“贷”更难还,也让人更有负担。
“备考”像一个魔咒,“备考青年”像打了鸡血一样,各种内卷。985、211、研究生也涌入这股浪潮。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一战打基础,二战985,三站清北复,四站命题组”……这些调侃语录的背后的是压力。
不是年轻人没有拥抱其它工作的激情,是生活一步一步浇灭了年轻人的热情
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简单了。
老话告诉人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却没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平等的接受每一份职业。
有的带编的瞧不上不带编的;有的正式的瞧不上临时的;有的领导瞧不上员工;有的集团的瞧不上个体的……
其实本质都一样:干活的。
或许有时候,被瞧不上的也许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