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天天刷100000+文章,真的涨姿势吗?》中提到二分法。许多你认为很好的文章,可能只是把问题用二分法给简化了。它可能让你对一个疑惑已久的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但是听上去逻辑没有任何问题的理论,实际情况就是如文中所说的吗?你需要在读完之后问一下自己,问题是否真的那么简单,看完对我的行动是否有一些启发。
二分法是把双刃剑。
它的好处实在是不需要多讲。首先人类从基因角度来看的本质,就是可以二分的,男人和女人。很多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将事物进行二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许多问题在同一个方面进行的对比,逻辑上的辩证思维,归根到底,也都可以看作是二分法的不同表现形式。比如道教提出的阴阳两个状态,佛教提出的生死轮回,还有第三次科技革命所诞生的计算机的本质,也是由01两种状态的电路组成。当然还有大家对时下比较火热的话题的理解,大多来自于权威人士将问题一分为二的解读。例如父母和子女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把握,工作还是考研,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去北上广深还是在家乡奋斗,买房还是租房,追求质量还是追求低价的消费理念。太多了。
运用对比二分的策略,能满足人理解问题的欲望。大家对它的印象会更深刻,会听起来更“爽”。因为听众或者读者自认为他们很透彻地理解了,成就感爆棚。当一个解释太晦涩难懂的时候,人就没有兴趣去关注了。
但是,二分往往是一个理想的或者极端的状态,现实真的非此即彼吗?在一个问题形成对比的两个状态之间,还是有无数种可能会存在的。刚才说人从基因角度分为男人和女人,但是经过医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有很多人还是表现出了介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些性别状态,例如中性人,变性人,无性人。还有不是所有的年轻人,80、90后,都有着和中老年人,60、70后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毕业后的选择,只是在大多数人中间有了工作和考研读博的划分,但还是会有非常小众的选择存在,例如休学旅行、创业、甚至转别的专业再来一轮本科。还有虽然不在一线城市,但是利用互联网在家乡、二三四线城市谋生,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仍然能够和在北上广深的人成为同事或者合作伙伴。
太过于依赖二分法提供的思路,反而会对限制了自己的视野。
在对一个问题全神贯注投入的时候,我们需要偶尔把自己抽离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想想自己思维的局限,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听完一场热血沸腾的演讲,看了一本受益匪浅的书籍,读了一篇深刻分析、干货满满的文章,我们感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大步,我们的情绪达到了一个高点,这个时候人倾向于去下决心,去做计划,去行动,去掏钱报名和买书。然后过了几天,情绪回落,热情不再,一部分人发现了现实的“不配合”,行动没有带来效果,然后回到了过去的状态,急需再打打鸡血。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也会有很多,比如人自己的惰性,执行时候的偏差,急于求成的心态,等等。但一定值得留意的是,是不是我们试图用仅仅理解的二分策略,就想着去解决所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手法,也会让人感觉不仅很有道理,而且更加智慧。而能说出或者写出这些话的人,就会给人一种大师的错觉,当然是第一个人这样做的人。这个手法就是浪漫废话。它同样是把双刃剑,你可以拿来融入到自己的话术当中,也需要在其他人使用的时候识别出来。改天我们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