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中庸》第三十二章内容。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zhūn]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zhì]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这段原文是中庸正文部分的最后一节,这段原文之后的内容都是出自《诗经》,是作者子思引用的篇章,所以这篇原文非常重要,是对整部中庸的总结和升华。
译文: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是说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治理天下的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掌握天地养育万物的深刻道理,那这样的人需要依靠些什么呢?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是说他的仁爱之心那样的真挚诚恳,他的智慧像水一般深沉渊博,他的美德像苍天一样浩然广阔。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知道天下最地地道道的真诚呢?所以这段原文是向我们总结了一位真正至诚的人能够做成的三件大事,第一,经纶天下之大经,第二,立天下之大本,第三,知天地之化育。
那么既然是作为总结这三部分内容,我们都不陌生了,第一,经纶天下之大经,这里的大经就是我们学习过的,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治理天下也不过是这九条准则呀,从修养自身开始,到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到安抚诸侯,这一些从小到大的各类工作,是成就一番大事所必备的基础。第二,立天下之大本,同样也是我们学习过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我们明白了,原来《中庸》的“中”才是天下的根本。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起点都是在中上的,但是因为后天的各种偏见和误导,让我们远离了待人接物的一份中庸之道。所以立天下之大本,其实是让我们回归到这一份为人处事的中道上来。第三,知天地之化育,那这一段就在我们学过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以,至诚不仅是让我们修身养性,回归与生俱来的天性,更是让我们读懂身边的人事物乃至更广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于是至诚到了极致的地步,我们就能体会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奥妙与规律,那么要达到怎样的境界才可以做到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原文中有三个要点:
一、肫肫其仁,肫肫就是诚恳的意思,一个发自内心仁爱的人才能妙用天下国家有九经的规律,成就利国利民的事业。当然,这样的高度是圣贤境界,不过我们作为普通人,依旧可以逐步提高自己仁爱的宽度,在心中逐渐装下更多人。我们学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关爱身边的人,是提升仁爱的头等大事,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
二、渊渊其渊,正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是智慧的象征,在这里,渊渊其渊描绘的就是一个人的智慧,可以像深渊一样深不可测,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立天下之大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超越自己的偏执偏见,让待人接物都回归到中庸之道上来。
三、浩浩其天,这是在描绘当我们拥有浩浩荡荡的能量和天空一样开阔的胸怀时,才能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奥秘,因为天地间的奥秘,原本就在那里,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去开发出自己的胸怀和能量,去靠近天理大道,自然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规律,当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也就称得上如神了。阳明先生也教诲我们,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为之神,不必言如神。一个人如果能够达到至诚,这时为人处世便会有如神助,甚至说不必有神灵的帮助,因为他自己就可以透彻的看清事物的本质,所以每一步都可以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又能够深谋远虑的部署全局,这便是一颗至诚的心所能成就的事业。
圣贤因为达到了至诚的境界,所以就可以妙用无上的仁爱,无量的智慧,无限的胸怀和无穷的能量,这样圣人的德性来成就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之天下之华,这样的圣贤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