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多体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秋影:秋月。
斫zhuó:用刀、斧等砍。
赏析:
此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时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今江苏南京)。
上阕: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一轮秋月转动,洒下万里金波。好似一轮重新磨过的铜镜,飞上天空。“秋影”、“金波”、“飞镜”、“重磨”,一连串的比喻,即将读者带入一由光影构建的,奇幻美好的意境中,一“转”字将月辉的光影波动,极生动地体现了出来。以飞镜重磨来比喻圆月的明亮。此处用典唐朝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巧妙融合,仿若己出。并且自然开启下文。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举起酒杯,问月宫里的嫦娥,被这满头的白发欺负,如何是好?月光如此美好,此时词人想到的是什么呢?以一“问”字自然承接上文,并融入了古老的神话传说。词人毕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却屡遭朝廷主和派的排挤、打压,如今华发满头,时不我待,理想与现实相距天堑,一句“欺人奈何?”将历年积压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尽数托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月光下的中原故土依然还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悲痛?
下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我要乘风而去,直上万里长空,俯看祖国的万里山河。此处承上阕,继续抒怀,既然残酷的现实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那么就借助天马行空的想象,乘长风,上九天,看壮丽的大好河山。此河山自然包括美丽广袤的中原。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将月宫婆娑摇曳的桂树砍去,人们说,这样便有更多的清辉洒向人间。此处词人的想象更为奇特:要砍去桂树婆娑的树枝。此处的“桂婆娑”象征朝廷的主和派、投降派、以及金人的入侵,“清光”象征着光明。扫除黑暗,给人间带来光明。
此词想象力丰富,将现实与神话巧妙结合,既有豪放的风格,也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恢复中原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心情。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要扫清投降势力,扫除金人入侵,将光明重返人间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