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孩子有礼貌≠友善
父母很重视孩子行为上的礼貌,比如要学会说谢谢,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但Rosemarie博士认为,这是一种好习惯,但还不是友善的真正定义。因为礼貌有可能只是表面上的行为,一个人的心里如果并没有真正的认同和情感,并不是一个友善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道歉时,我们并不接受!包括有些小朋友做错事被父母强行压着去道歉,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父母不要只给孩子那些表面上有礼貌的比较浅显的教育。想培养出真正友善的孩子,需要培养和不断提升孩子的同理心以及提升很多相关的能力!
有同理心的孩子在表达感谢的时候,是能够真正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或者说真的是为自己的行为打扰到别人而抱以歉意,那个时候的礼貌行为才不再是至于表面,而是从内而外地表达,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善意和真诚。
这种对友善有所偏差的理解,并不仅限于中国父母。以Rosemarie博士为首的芝麻街教育团队在众多心理学、教育学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美国也做过很多调研,发现3~12岁孩子的父母对此的认识也是非常有限的。
其实,这种认知的错位,也造成了一些父母的困惑以及与学校教育中的一道鸿沟。在Rosemarie博士团队的调研中,他们发现父母更关心让孩子有礼貌,或者说有好的规矩、习惯等,这些期望远远高于希望孩子有能帮助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包括同理心。但是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中,老师对此的看法是与此相反的,老师们更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同理心,能够做一个对别人或者对社会有帮助的人,而不仅仅只停留在一个表面的礼貌或者守规矩的层面上。
认知的错位,也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后果就是,当研究者问到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友善的时候,所有的父母都说我的孩子是友善的,不友善的都是其它的那些孩子。而实际上老师们认为并不是这样,因为表面上有礼貌不代表友善。
比如有的孩子平时很懂礼貌,但一旦与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也没有办法管理好自己很生气的情绪,越来越生气的情绪可能还会导致一些极端的行为。
这在学校老师看来,就是不够友善,在情绪调节、自我控制和同理心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学校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注重提升孩子理解和帮助他人的能力。老师也希望父母在家庭中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孩子,而不是只把教育点落在懂礼貌、有规矩上。这些都是Rosemarie博士团队在整个研究里发现的很有趣的差别。其实这也是很多中国父母的困惑:为什么我很努力地教孩子懂礼貌,还是被别人说是熊孩子!
2
友善的孩子从哪里来?
是的,依然是“老生常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友善的孩子也从家庭中来,培养的关键点还是在家庭,父母在让孩子学会友善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正确理解
更多的道理不用多讲,关注儿童教育的父母都有常识:孩子每天和父母待在一起,一直在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特别需要父母通过言行引导孩子和明确定义友善到底是什么。父母需要首先明确友善这个定义不是表面上的有礼貌,也不代表软弱容易被欺负,而是同理心和一种情绪感知力、自控力、帮助他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才能正确示范和引导。
例子:在飞机上遇到紧急情况时,父母需要先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再帮孩子戴。其实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是:只有自己正确佩戴好,才有可能更有效地帮孩子戴正确,帮到孩子。
明确鼓励
Rosemarie博士建议在家庭中,当孩子做出一些友善行为的时候,父母要正确地为其定义,明确地告诉孩子这就是友善并鼓励,而不是用其它的一些词,比如真听话、做得真棒等替代。否则就会造成友善这个概念和孩子生活中的行为的脱节。
在芝麻街策划的一系列关于友善的节目中,就会利用日常生活中场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友善的行为,孩子会慢慢把友善这个概念植入到他的生活和日常的想法里。
早点“播种”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孩子3~5岁时很重视其社会情感方面的一些发展,Rosemarie博士认为这是很好的趋势。
作为儿童心理学专家,她非常清楚地知道在儿童早期的这个阶段,父母将友善的种子播种下去并且重点培养有多重要。而且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业比较轻松的时候,父母也没有受到学校关于学业的太多压力,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比如多和孩子聊聊有没有做帮助别人的事情,有没有对别人友善等。一旦孩子进入学业期,父母会不经意地倾斜与孩子沟通和培养的重心,这是不可避免的。
Rosemarie博士的团队曾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访问过学业期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问题是每天孩子回家后,和孩子聊些什么话题。父母认为和孩子聊了学习以及社会性发展、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而孩子们的回答都是父母只问了自己的成绩和学业。这并不是父母的错,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和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脱节了。
所以,Rosemarie博士更是建议父母在孩子心理发展的早期,更加重视到友善这种行为和能力的培养,长期、不间断地将其发展下去,否则越到后面就越难做到了。
友善,包括其他一些亲社会行为,不是孩子自己就能发展出来,而是需要父母更多地参与到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中,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