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价”比外部高50%,谁杀死了我们的协同力?

最近走访一些企业,整体上,企业都很艰难,甚至年初表示比较乐观的企业,在经历了大半年的光景后,脸上依然毫无笑容。某企业老板今年年初过去经营的几个大项目落地了,公司上下一片生机,当时不只是说签了合同,预付款也已经到账了,已经组建团队开始投入工作了……今年5月份,两个落地的大项目也因为一些原因暂停了工作,老板无比焦虑,说再不开工,现金流就受影响了。事实上,在我服务的大多数设计类、科研类单位,现金流受到冲击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据我观察,过去很多行业里,基本上有央企、省属国企、市属国企、地方国企,以及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企业的领导、员工见面时,常常把酒言欢,谈笑风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里“吃得饱,吃得好”,有一些“老大哥”常常还会分一些活出来给小一点的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大家相互尊重,很是和谐。

而最近两年来,这种和谐在不断被打破,且愈演愈烈,究其根本原因是,大家都吃不饱了,由过去相互帮持,到现在的相互竞争。举个例子,在一个村子里,小张是专门修鞋了,小李是专门补衣服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里吃很很饱、也吃得不错,两个人见面了通常还会寒暄一番,逢年过节可能还相互走动。有人拿鞋子到小李处,小李还会直接请他去找小张,反过来,碰到修衣服的客人,李张也会让客人去找小李……

突然有一天,小张感觉生意没那么好了,一开始他还不断安慰自己,觉得只是短暂的现象,很快就会过去的,但是惨淡的生意一直没有好起来……这个时候有人拿着要修补的衣服找到小张,他本能的想着介绍客人到小李那里去,但是他转念一想,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直接把衣服给补了,尽管可能补得没有小李那么好,但是可以少收点钱啊!

渐渐地,当有人找小张补衣服的时候,他也就不再拒绝了,毕竟这能够填补自己空闲的生产力,关键是能够让自己多一份收入。而因为小张补衣服收费低,来找他的人就比以前多了不少,尤其是一些老人,他们更看重价格,这个时候小张甚至还开始搞一些活动,比如修鞋免费修一件衣服……一开始因为并没有光明正大的修衣服,所以当小张见到小李时,往往多少会觉得有点“心里不安”,多数情况下也不主动和小李见面,有时甚至还回避见面,双方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起来,一开始小张觉得是自己“对不起”小李,但是后来有一天他从客人处了解到,小李早就这么干了,他很早就开始修鞋了……于是乎,两个人的关系开始闹僵……

过去的十年或者更长时间里,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企业开始多元化发展,除了原来的主业外,企业开拓了很多新业务,这里面,有相关多元化业务,也有非相关多元化业务,但因为得益于良好的市场环境,各块业务发展都不错,即便有那么一两块业务弱一点,那些好的业务产生利润往往也弥补这些不足,所以企业内部各部门、各业务、各专业之间都能够有很好的氛围……

最近几个月,我在这些有着多元业务的企业内部调研,发现一个很多有趣的现象,一是企业内各部门、各业务发展不均衡现象尤其明显,这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环境的影响,部分业务相对景气,部分业务萎缩明显;二是各部门、各业务之间的配合度在降低,主要原因是相比“内部供应”,“外部采购”性价比更高。有家企业某个业务牵头部门负责人和我讲,他去外面投一个标,需要内部相关部门配合,他让这些部门报个价,通常这些部门的报价相较市场要高出30%-50%,这样一来,他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显得非常弱,多数情况下他要么失标,要么就只能把自己主业的利益让渡给相关配合部门,渐渐地他越来越不想和内部相关部门合作了……

如果说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实际上我们过去的很多激励机制更侧重的也是激励单打独斗的行为,而当下,更要激励的是“团队作战”,单靠个人的力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和应对市场,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自上而下要形成一股合力,以整体的力量去应对市场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应对当下环境需要的是整合力,协同力。而非个人“神力”,实际上过去环境下,也乏有个人的“神力”,只是因为环境比较好,有不少个人刚好处在了这样的风口上,所以企业不要相信或希望有神一样的人来拯救企,正如恩格斯所讲“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二是要建立促进内部协同的机制。管理不能靠自觉,也不能靠励志,更不能靠单纯地做思想工作,在我接触的企业决策者里,有一部分人始终认为工作做不好主要是态度问题,所以他们的策略就是不断地做思想工作、不断的讲道理、不断地做励志讲座,自己讲了还不够,再请外部老师来讲,总想着要把员工“唤醒”……在我看来,真正能够让员工形成有效行为的方式是激励的指挥棒,当然这里的激励也包括使命愿景等软激励,但是对于大多数人的激励需要依靠“硬激励”。

三是面临内部协同或“扯皮”的事时领导者不能回避,要直面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问题之道。我知道,在过去有不少企业决策者的风格往往是只要听到下面有问题,解决办法就是:你们商量一下,各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这似乎也有效,但当下,这样的“指导”越来越苍白……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当下是在生存阶段,而过去无非只是多吃一口,少吃一口的问题,不影响生存。

总之,在“亲兄弟,明算账”的环境下,企业既要自上而下建立整体的协同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内部门合作的“市场机制”,不能简单的寄希望于各业务、各部门负责人的“关系”,这样只会让企业内部矛盾越来越重,企业应逐步从过去的“关系”管理向“制度”管理过渡(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