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文章是在跟妈妈坐的火车上敲下来的。想喊这一篇文章叫火车上的众生相,是因为在选择乘坐不同的火车能看见多样的人生相。
可能是因为自己喜欢瞎溜达,又常常陷入财务窘迫中,大学时代早期的出行,我多选择绿皮火车硬座,在硬座车厢里面,寒暑假多见学生面庞样的人,也有一些看着质朴的中年人。有趣的是,在硬座车厢里面的人,大多不爱相互交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不同的生活压力,有的人扛着蛇皮袋,身上的衣物有时会有淡淡的酸味,松乏过时的上衣悄悄地透露出他们对外表的疏忽,他们有时会穿着拖鞋,脚指甲里面藏着灰垢;他们多吃方便面,老坛酸菜味;拥挤的绿皮车厢会卖一种与硬座价格一样的无座票,这很奇怪,为什么付了同样的款也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所以有的人选择插缝蹭坐、有的人会自带马扎或者报纸,以前曾听外公说过,八十年代的样子他们坐火车回上海,会带着硬纸板,因为往硬座下面一铺就可以躺下一个人,但往往会与瓜子壳,别人吐的痰混在一起,其实如今依然。
同样的一趟列车,卧铺的情况就截然不同。卧铺里少有一直来往叫卖的小推车,虽然厕所的味道仍旧浓重,但充足的冷/暖气提醒你,他们尽力给你提供着可得的服务。坐卧铺的人形形色色,有旅行的一家老小,有工作体面的劳动者,有退休的老夫妻;他们的饮食不局限于方便面和其他垃圾食品,更多的你能看见他们自备茶水饮料,牛奶面包,水果零食,最大的不同其实是乘坐卧铺的人似乎更加乐于交流,特别是在同一个小隔间的人,从时事政治到家长里短,常常有分寸的拿捏,恰到好处。
另一种铁路工具就是近些年发展很快的高铁了,舒适的高铁又滋生出这样一类有趣的人,他们夹着皮包,永远有打不完的电话,每路过一个城市就能找到那个城市的熟人,然后电话里面无关痛痒的寒暄几句,亦或者扯着嗓门谈着小几百万的生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马上就要成功并且走上人生巅峰了。当然,高铁上还有一群商务人士,他们礼貌不失风度,上车不是打开电脑继续工作,就是闭上眼睛开始休息,总之满脸写着“不要跟我说话”。
同样地做一个类比,在从萨尔茨堡去维也纳的途中,我跟小伙伴选择的是火车,他们的高速火车其实就是慢速陈旧的高铁,有的车厢是上下两层,人员稀少,所以我们可以在只有我们的一节车厢里面闲聊和拍照。从米兰去罗马的旅途我同样选择的是一个人坐晚上的火车,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卧铺,单独的隔间里面两排座位,每排坐三个人,大家可以自行选择关灯和关门休息的时间,但是与我一个包厢的有两位意大利大妈,她们热络的低声聊天,直到深夜抵挡不住困意才浅浅睡去。虽然没有绿皮火车硬座那样的环境,但也没有把握好中国卧铺火车恰如其分的聊天,他们的性格就跟他们的天气一样直接火热。其实火车这种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何尝不是反应出我们这个国家的迭新和国民素质的多样?只是硬件总是比软件更新跑地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