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家长一招实用心理技术系列:(1)量尺技术---用于了解程度表达的量尺技术
计划写这个家长实用心理技术系列的初衷:在和前来咨询的孩子甚至家长进行交谈的时候,往往发现要和学生家长进行相关一些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甚至介绍一些实用的心理方面的方法技术。实践中,我常常将技术和方法进行简化,或者想办法根据情况让家长死磕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和点,让反复的重复导致质变的发生,然后引起整个咨询过程良性的发展。我有一个想法:在公众号上,化繁为简尝试着将我咨询时常用的心理技术和方法,介绍出来。每一项技术的写作格式基本会按照以下方面来写:技术介绍、案例举例、使用场景、使用步骤。
当然,我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对自己专业的梳理与提高。
技术介绍:
量尺技术是一个快速、有用的评量工具,让来访者量化程度表达,从而简化当前复杂的、抽象的问题。
它的使用方法:让来访者对一件事情的程度,按照0-10来描述层级程度。10分,程度最厉害的状态,0是程度最轻的状态。然后让来访者再思考,你现在的状态程度所处的层级能够打几分。
当咨询师让来访者建立自己的程度层级,并对当前的描述转化成分数时,就会明白来访者所出处的程度,资访双方对同一个概念才达成共识,减少很多的口舌。否则,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一样,对概念的理解表达也是不一样的,没有这一步,往往会造成误解。这是在咨询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咨询者我都会用到的方法。
案例举例:
案例一、接到一个关于孩子网络成瘾家长的电话咨询:老师,我家的孩子网络成瘾,整天看手机。一没收他的手机,就和我发脾气,关房间的门,不让我进去。
案例二、一个因为和父亲关系很糟糕的学生咨询:老师,我一见到爸爸就够了,希望他不要出现在我的面前。
分析:第一个例子中的家长,他说了一词,“整天”。这是一个生活化的词语,在家长口中时随意表达出来,家长对网络成瘾有自己的标准,可能他对每天多少时间放到网络上才叫成瘾没有一个概念。家长的标准,咨询师不知道。作为咨询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洞察。果然,当让家长静下来仔细思考,去给孩子的网络花费时间量化打分时,家长才醒悟过来,原来事情不是自己表达的样子。
第二个例子中,孩子表达见到爸爸就够了,在孩子自己的评判体系里,“一见到爸爸就够了”到底是一种什么程度的表达?外人不知道。这些都需要对孩子评价体系有个全面的掌握,才能理解他的表达的程度。
使用方法:
第一个例子中:我让家长对网络使用时间程度进行打分。他说:1天除了吃饭睡觉都打游戏就算10分吧,大约14个小时。一天一次都不打游戏,就0分吧。我儿子寒假中打游戏的程度,每天我估计6、7个小时吧,这么看,打6分吧,上学后,他每天也都玩手机,不过不到1个小时,就是放学回家那半个多小时,打1分吧,开学了这几个周末,白天都上辅导班,晚上都3、4个小时,打3分吧。打完分,家长说,看来,我儿子打游戏还不是很厉害,不是“整天”。还算是比较正常的状态,只是还可以稍加控制点。
同样,第二个例子中的学生:我让学生对“一见到爸爸够了”的程度打分。我说:如果每天见到爸爸就够了,一个月30天,天天如此就打10分,一个月只有一天见到爸爸够了,就打0分或者1分,那么你现在一个月几天感觉见到爸爸就够了?他沉思了一下,好像一个月也没有几天,甚至好几个月都没有这种感觉,就是和爸爸起冲突的时候。平均一个月3、5天吧,那就打3分吧。
在这两个例子当中,当咨询师协助来访者用量尺技术看清自己问题,并且描述出问题之后,就会减低问题对他们造成的焦虑程度,咨询师往下的引导也有了量化的标准和是否该改变的依据了。采取一些行动之后,根据对方的尺度标准,来访者可以很好的看到自己的进步,否则,很多时候,仅凭借感觉来访者很难说请自己有没有进步。
使用场景:
这是一种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非常好用的工具,作为日常生活,任何场景都可以拿来使用,只要涉及程度问题,用在自己身上,用在和别人的沟通上,当然和孩子的沟通使用更好,因为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的差别很大。都可以使用。
举例:当孩子放学回到家中,和你说:妈妈,我今天难受极了,我不想上学了。你可以就孩子的难受程度进行进一步的沟通,通过量尺技术了解孩子的状态如何。如果,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在他的参照尺度里打了8分,那么就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可能需要进行疏导。采取一次措施。如果孩子冷静下来,仅仅在这个打分过程--问题清晰化的过程,孩子也会得到自我调节。当把问题表述清楚时,往往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
要点总结:量尺技术,描述程度的神奇技术。0-10的层级,自己或者让对方进行0分、10分的标准程度描述,然后让对方给现在情况进行打分。这种技术,可以让某个概念或者状态使双方有统一的标准,让双方的沟通在同一个频道上。
作者:本人,公众号--六悦青少年心理咨询
原创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