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他写什么 365/98
老六进化论唯二篇
兵法就是有实力,有章程的乱来。
9.1
兵者,诡道也,诡道始终贯彻——战略,战术,战役,三个层面。
动态竞争的另一位代表性学者、《超优势竞争》的作者达韦尼也运用军事策略的思路,提出了他的“新7S”理论。
“新7S”的三个“S”,即“改变规则、告示、一连串的策略出击”,其目的都在于“改变、塑造或影响竞争对手还击的方向或本质”,破坏对手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
“一个宣告可能是一项精心设计的欺骗,以造成竞争对手为加紧防御并不存在的威胁而耗费资源”。
微软,曾经发布过类似“雾件”的公告。
策略是实力的放大器。巧妙地运用策略,可以有效地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变战争的结局。所以,在孙子看来,竞争之道的重心并不在于力量的直接对抗,而在于策略的巧妙运用;不是简单的力胜,而是巧胜,是智胜。
在脑子就可以演练a,b,c计划
9.2
奇正之道,分兵之术,奇正变换虚虚实实一是达到示形的目的,让对手摸不透自己,从而隐真示假,掩护真正的战略。同时能够调动对手,引导对手,塑造对手,让对手的行动成为自己战略的一部分,在决定性的时间、地点通过奇正变换行成决对性优势。
在高手那里,奇正是相互配合的关系,正以掩奇,奇以掩正。通过奇正的变化莫测,来制造致命一击的机会。
(并力:战略资源的集中)
在决定性的时间、决定性的地点形成决定性的优势,是战争取胜的根本法则。取胜之道的核心原则之一是运用最关键的资源去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任势”是借助大势去打,“先胜”是有把握地打,“击虚”是有选择地打,“诡道”是有策略地去打。而一旦出现了打的机会,就要在关键的局部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去打,从而果断抓住机会,并最大程度地利用机会,这就是集中。孙子称其为“并力”。
打仗就是四个字:稳、准、巧、狠。先胜是稳,击虚是准,诡道是巧,并力就是狠。
第十讲—主动:对抗局面的掌控
竞争的实质就是对主动权的争夺。“永远要左右敌人”是军事上的至理名言。
竞争者必须将对抗的主导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调动对手而不被对手调动,塑造对手而不被对手塑造,摆布对手而不被对手摆布。
用毛泽东的话说,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布拉德利: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进行的错误的战争。”
“敌虽高垒深沟”,“但不得不与我战之”;我不想打,我就是“画地而守”,敌人也“不得与我战”。
把主动权拉过来。在有利的地形进行歼灭战。
孙子的“诡道”“示形”,其实都是在博弈中掌握主动权的基本手段。诡道也好,策略也好,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去调动对手、掌握主动。
“防御这种作战形式绝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
“破坏性进攻”。什么叫“破坏性进攻”?顾名思义,就是防御一方为破坏预期中的对手的进攻,而主动向对方发起的进攻。
通过先发制人,先敌出手,破坏对手的进攻准备,打乱对手的进攻节奏,削弱和迟滞对手的进攻行动,从而破坏预期的敌人的进攻。
9.3
攻其所必救、先夺其所爱。
围魏救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辛弃疾也说:“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吾能攻彼之所必救也。”不要依仗对手不敢来打你,真正可靠的是我可以进攻他不得不救的要害。
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最有效的反击战略是转移至一个不同的市场或细分市场,而不是在同一市场中发起反攻。在他人的领地上进行战斗可能更有效、代价更小。
先烧他粮草,断他的补给,进攻对手的资源渠道,切断它。
第十一讲机变:打法的机动灵活环境是战略的最大变量之一。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保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在动态的环境中,只有保持战略和组织的柔性,才能适应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要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并把你的战略变成利用不确定性来创造机会的过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11.1——权变
环境是塑造战略的最大变量。环境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是不确定的,你的计划、你的打法、你的行动就必须随机应变,不断做出调整。适应能力是你战略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打法要灵活,要因地制宜,随着环境而变化。
张预说:“庸常之将,守一而不知变。”
张预说:“变者,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之谓也。”机变,就是不要拘泥于常规的法则。要根据事态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变通,从而采取最佳的行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杜牧也注解了:“夫势者,不可先见,或因敌之害见我之利,或因敌之利见我之害,然后始可制机权而取胜也。”
11.2
过于僵硬的思维,会做出单一路径的重复选择,陷入死循环。
在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中,战略决策最忌讳的是什么呢?一根筋,思维过于僵化。
所有的仗,都要在有利的条件下去打。走本身不是目的,走是为了打,是为了创造最有利的情况然后去打。
高度的随机应变,高度的灵活机动,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响应能力。
在动态和不确定的环境中,柔性的组织才能最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抓住动荡中的机会。而官僚化和刚性化,向来是组织的大忌。僵化的组织在动态的环境中注定会失败,甚至会被淘汰。
“因利制权”让不确定性变成你的朋友。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不确定环境的最大受益者。
十二讲——先知:竞争态势的分析在孙子的战略思想中,“知”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认为,“先知”是所有取胜之道的奥秘所在。
情报失误是战争胜利的最大杀手,信息优势在对抗中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力量优势。成功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对竞争态势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12.1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从“知”的层面来说,导致战争或竞争胜负的原因,有时候很简单:“知”与“不知”,就是胜利与失败的分界线。
真正长期主义的高手,一定是先把从理念到制度这样一些组织的基本面做扎实了。这样才能奠定组织取胜的基础,才能在动荡而复杂的环境中主宰自己的命运。
“知”只是“胜”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要想取胜,你又必须把“知”做到极致。至少,你的认知必须超出你的对手。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实操落地。
知大势,才能伐谋;知利害,才能伐交;知地形,才能伐兵;知虚实,才能避实击虚。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竞争中,大多数战略性的错误,都是因为事先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对手的情况。或者说,你认为你了解对手,其实你并没有。从“知”的层面来说,导致战争或竞争胜负的原因,有时候很简单:“知”与“不知”,就是胜利与失败的分界线。
前面十章中所讲的取胜原则,要想得到有效的运用,都必须以“知”为基础:知大势,才能伐谋;知利害,才能伐交;知地形,才能伐兵;知虚实,才能避实击虚。在战争中,破坏敌人的知觉能力,是破坏敌人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前提。而破坏敌人的知觉能力,甚至比破坏敌人的行动能力更为有效。最低层次的战争,是杀死对方的人员;稍高层次的战争,是左右对方的行动;次高层次的战争,是打乱对方的计划;再高层次的战争,是干扰对方的决策;更高层次的战争,是破坏对方的认知。
破坏了对方的认知,你就可以干扰对方的决策,打乱对方的计划,左右对方的行动。由此,你就可以奠定取胜的基础,甚至可以不战而胜。
12.2
几乎所有这些谈到“知”的段落,都可以作为用兵的格言来看。孙子的“知”,贯穿了从大的战略环境到战场环境、一直到作战环境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
孙子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知”从什么地方下手呢?
四大要素:彼,敌情;己,我情;天,天候;地,地形。企业竞争分析也一样。彼,对手的情况;己,我方的情况;天,行业的大势;地,市场的格局。
同样要从四个维度入手分析清楚。
了解对手,又了解自己,你的胜利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了解行业的大势,又了解市场的格局,你的胜利就可以完美地保全。
彼、己、天、地,彼此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每一个要素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黑天鹅事件发生,对我们所处的竞争环境产生冲击性的影响。
关于“知”,孙子还说过一段名言:“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伐交”的前提是什么?你得先了解诸侯各自的企图和动向。行军的前提是什么?你得熟悉行军所经地方的地形与风险。充分利用地形之利的前提是什么?你得用真正熟悉情况的本地人。
这些情况,只要有一样不了解,就不能算是王霸之兵。
企业竞争也是如此。
“伐交”就是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很重要,但如果你不了解各合作方的真正实力、真实意图以及长远的战略方向,你就没有办法有效地去整合资源,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即使你暂时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也无非是同床异梦,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分崩离析。
“行军”就是市场行动。你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你不熟悉市场中潜在的风险就贸然投资,很可能会让你全军覆没,血本无归。
12.3,知彼知己
“知”本身不是目的。高明的“知”,是要通过复杂的表象,直指对手行动的本质。
用孙子的话说,是“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关于—知的三条忠告
认识到人性的局限与人在认知上的非理性,反而会让你更好地看清你自己,以及你所在的世界。要想真正做到“知”,你需要注意三条:
一是要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
二是要保持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
三是要把你的认知看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只有清楚哪些因素会让你做不成事,你才能真正享有你该享有的收益。
害:不可胜在己,自己不被打败,知道什么会让自己面临危险,先避害。
利:可胜在敌。等到敌人出现错误,然后一击而胜,趋胜。
在认知的时候,一定要先知“害”。再知“利”。在有利的因素面前,更要提醒自己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十二讲 将道:动态环境的领导
孙子提出将军应该具备“五德”,避免“五危”,此外还提出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静以幽、正以治”等具体要求。
“静”指沉着冷静,隐忍坚韧;
“幽”指思想深邃,幽远难测;
“正”指为人正直,处事公平;
“治”指严谨细致,有条不紊。
“静幽正治”既是讲将领主掌军事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更是讲境界。将帅应当提升五德,避免五危,达到的境界便是“静幽正治”。
一是“静”,相当沉稳,表现在:
1、不随意显露自己的情绪。
2、不逢人就诉说自己的困难和遭受。
3、在征询别人的意见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讲 。
4、越是在巨大压力的状态下,反而会情绪越平静、思维越深刻、思路越清晰、行为越从容。
5、重要的决定尽量与别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发布。
6、讲话没有任何慌张,走路也是。
二是“幽”,谋事仔细,表现在:
1、对身边产生的事情,常思考它们的因果关系。
2、对做不到位的问题,发掘其关键所在。
3、做什么事情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
4、经常去找几个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或弊端。
5、在众人争执不休时,保持主见。
6、力避常常反悔,避免轻易颠覆已经决定的事。
三是“正”,处事公正,表现在:
1、没有权力的狂妄和知识的偏见。
2、任何成果和成绩都和别人分享。
3、必须有人牺牲或奉献的时候,自己走在前面。4、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说了就努力做到。
5、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不玩“小聪明”。
四是“治”,管理严谨,表现在:
1、检讨任何过失的时候,先从自身或自己人开始检讨。
2、事项结束后,先审查错误,再列述功劳。
3、认错从上级开始,表功从下级启动。
4、着手一个计划,先将权责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当。
5、尊重企业制度的权威性,绝不朝令夕改,或随个人和小团体的意志而动摇这种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