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突然火了。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曲折百回的故事情节,甚至可以说它只是流水线式的记录了作者像“一本不认卒读的书”、“装订的极为拙劣”的人生经历。然而作者饱含感情的叙述,让一个与命运不公抗争的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范雨素是一位农民工,确切的说她是一名只读完初中的农民工。我想,“范雨素”的火,在于让人们诧异的看到,一名只有初中文凭的农民工“居然”可以写出洛阳纸贵式的万字长文,一个农民工“竟然”比我们这些自比为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更爱读书,在凄苦困顿中“竟然”比我们更加直面生活。她平铺直叙的文字里有无奈、有愤懑,但更多的是透漏出对生活的接纳、调侃,在颠沛流离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范雨素”的火,也在于让我们赤裸的暴露了自己对生活的苛责,让我们摇摇晃晃、虚无飘渺的精神寄托再次受到沉重一击。范雨素“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麻木,懦弱”的人,一直在为生存下来四处流浪挣扎,但她让众多网友肃然起敬的正是在这种漂流不定甚至困顿不堪的生活中,仍然保留、坚持着自己的精神寄托--读书、写作,这种精神寄托也成了她与命运抗争的力量。
反观我们自己,我们大多数人尚有一份可以让家人和自己衣食无忧的工作,有完整的家庭,有亲情、友情和爱情。而正是这样的我们,缺乏的是精神寄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暴增的对生活的苛责、不满和抱怨,是在枯燥乏味的生活里选择用刷刷朋友圈、点点微博消遣时间的无助,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恶性循环累计的精神贫乏。似乎除了工作、生活中事物化的任务,我们很难再找到为自己提神的精神寄托。鲁迅先生说,“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范雨素就是在多舛的命运中默默爆发了自己的能量,而我们很多人则是在平凡生活中默默选择了消沉。这让不安而浮躁的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待生活的态度。
“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范雨素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