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灵平
今天看完了《被讨厌的勇气》(日本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著,梁海霞译)。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标题,也许是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缺乏勇气的人,尤其缺乏“被讨厌的勇气”。我希望获得这种勇气。
这本书有三个推荐序:“勇气的心理学”“自我的枷锁和解放”“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之时,才有勇气”通过推荐序,我们大概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书籍很多时候也是这样。这本书是“勇气的心理学”不言自明。勇气会不会从天而降?如果不是,那勇气来自哪里?“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是枷锁来自哪里,又如何获得解放?
文章通过青年和哲人五夜的对话展开。“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拷问过自己?“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你信吗?“你想'变成别人'吗?”我没有想过变成别人,我会羡慕别人的开朗,别人的欢乐,别人的自信。但我也接纳自己沉默寡言,不喜欢热闹,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个会不会太绝对化?“为什么讨厌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喜欢自己。我个子不高,体型偏胖,脸蛋不美,我不擅长穿衣打扮。在公众场合,别人都是“白天鹅”,只有我是“丑小鸭”,我觉得自己被“嫌弃”,被“鄙视”。现在想想,差异就是价值。我捕捉到被“嫌弃”被“鄙视”多于被鼓励被温暖,是因为我选择了习惯性地捕捉它们。“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承认错误的困难之处也许就是这个把错误等同于失败的想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守住自我的边界也许是我们毕生的课题,喜欢侵袭我们的自我边界的人通常是和我们密切相关的人,在我们身边这早已见怪不怪,但它的危害性也许我们无法预料。“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我一直处于“寻求认可”的状态,别人认可我,我不太敢相信;别人不认可我,我又非常难受,我总是陷入自我消耗的沼泽地。“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是啊,别人是否认可我,是别人的课题,我只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向上,向善,向好。作为接任的班主任,想获得学生的认可并不容易,那是学生的课题,我努力做好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完成了自己的课题。人生不易,不要背着别人的“包袱”匍匐前进。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人生有多少不幸是因为我们缺乏被讨厌的勇气?“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拓展视野和心胸,幸福就在其中。“有价值就有勇气”,那么价值是什么?“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价值的意义原来可以这么宽泛,更映衬出我们的视框过于狭窄。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像2股相反的力量不断撕扯着我们,以至于我们好像是行尸走肉般苟活于现在;过去和现在又像2束强烈的聚光灯,而现在似乎变成了萤火虫,多少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我们通常会把工作当作维持生计的手段,而当工作被解读为“对他人的贡献”,我们好像瞬间获得了价值。“甘于平凡的勇气”,我们都是凡夫俗子 ,但又往往不甘于平凡,苦恼就此产生。“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此时此刻就是人生路上的点,就是刹那,聚焦刹那,人生才有可能是芳华。我们不是猪八戒,不要囫囵吞下“人参果”,要细细品尝,才能品出个中滋味。
困住我们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别的东西,而是我们狭隘的视框,这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枷锁。所谓成长,就是不断拓展我们的视野,相信人生有无限可能,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能力有边界,我们的人生也有边界。
你有没有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