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过高敏感人群和讨好型人格 详情请见当高敏感人群遇上<em>讨</em><em>好</em>型人格
之前的自己会认为那都是自己不够强大的表现,当然并非如此。
但是还是不得不觉得
如果能做任性点的人,是不是能活得更加洒脱和自我呢?
于是看到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提到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如果拥有不怕被他人所讨厌的勇气的话,就能够从烦恼中解放出来”的理论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强人的生活哲学
1.那些你原本以为可以怪在原生家庭上的错,其实不过是你自己的选择?
比如有个人,从小被父母虐待,长大以后他变得性格扭曲,以伤害别人为乐。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决定论”,即这个人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是不幸的童年毁了他。
某种程度上,他的意思是人是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的,这完全由外在环境决定。
阿德勒则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性格扭曲,是因为他处于某种目的,主动选择了这个扭曲的性格,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借口。
有人说那从小性格孤僻,不敢出门也是他的错吗?或许他知道孤僻的性格不好,但对他有利,这样他就有了不出门的理由,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料。
弱者很善于把过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作武器使用,他会抱怨这些不幸和缺陷,但是他“需要”不幸和缺陷,因为他拒绝改变。而改变是需要勇气的!
KIKI:弱者的逻辑似乎是“我弱我有理“把一切”坏“的投射出去。不是所有差的原生家庭都长出了性格扭曲的孩子吧?强人的逻辑,可以消解这个”坏“的环境,自我做主。
其实你一直都有选择,原声家庭是借口还是盾牌?或许现在的这一切不过是你潜意识权衡利弊后的战略型产物。自我发展亦是要你选择自己欣赏的那个自我的强人逻辑。
2.自由的另一种定义“不成为自己或者别人的工具“?
现代社会有一种高级仆人,没人压迫或者拿枪指着他必须做什么,但是他还是别人让他干嘛他就干嘛-因为他是被钱收买了。他嘴上说着不愿意,身体却很诚实,因为喜欢钱,钱指向哪里,他就去往哪里。
一个极需要爱的有钱贵妇,是自由的吗?她却被小鲜肉哄骗,因为她被情感驱使。
一个富有的慈善家自由吗?他被同理心驱使,因为他见不得人受苦。
康德把这种能牵着你走的力量叫做“假设律令” - 我如果如何如何,就会如何如何,所以我要这么做,这样的倾向性就预示着不自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
康德说是“绝对律令”,也就是无条件的,我做这件事不是出于“义务”或者别人给我带来什么东西,当人也不是受自己的欲望驱使,而是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做。你不能成为一个工具!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根源来自于人际关系,为什么烦恼,因为你总是想获得别人的认可。
被认可驱使的人,做是什么都爱跟人比较。跟别人比较就容易产生“自卑情结”
而一天到晚都跟人比的人眼中的人际关系是纵向的,只有高低顺序,时刻要担心和害怕,变成了不自由的奴隶。
阿德勒认为:自由的人与人相处是横向的平等关系,对他人的行为即不应该批评也不应该表扬,因为任何一种都是不平等的,都是想操纵别人。
像是你小孩某天很乖帮你洗碗了,你夸他给他奖励,其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想用表扬操纵和驱使你孩子的行为。试想一下,如果是你丈夫这样做,你会这样跟他说么?
KIKI:不为他人期待而活,倒像是不对对方期待的角色做回应。千金难买我愿意,当然要显示出自己的不乐意也是需要被讨厌的勇气的。有没有闻到自由的气息呢?
追求别人的认可是给自己最终的枷锁,这是不是和写文章就为了迎合读者相悖呢?做一个对别人有价值的人是不是自由?
3.是先进步还是先自由?
如果阿德勒的哲学告诉你:你听了我的讲座,立刻就能获得幸福,但是如果你做不到这点,你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幸福。你会觉得他是骗子吗?
弱者追求幸福的路线图是先进步,认为自己只有进步了才能获得幸福。
强者的路线图则是先要自由。
若是追求进步,似乎永远都在路上,你总等到山顶才觉得会幸福,那如果到不了呢?如果到了发现更高的山呢?那么这样的生活等于被某个目标牵着走,不自由也不幸福。
人生是无数个“点”的连线,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都值得好好真心,好好享受。
阿德勒希望你学会认真地活着。
KIKI:自由原来如此遥远似乎又如此简单,懂得的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挣脱之前的惯性吧,开启第三视角,看是否被自己追求的东西所困呢?认真活着,活在当下!
4.如此重要的“课题分离”和“共同体感觉”
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
我爱你,与你无关
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题分离,而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建立良好关系。建立这种“共同体感觉”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自我接纳。或者叫自我关怀,把自己当朋友一样看待,接受自己后才谈得上改变。
第二,他者信赖。在长期的博弈中,最好的做法是一开始无条件地合作,如果被坑下次再惩罚。
第三,他者贡献。这个贡献并不是让你自我牺牲!自我接纳后,每个人都学会自己承担后果,你才不怕被别人背叛,才会有他者信赖,而把他人当作伙伴做出贡献。而贡献感只需要你觉得你做出了便做出了,不需要别人的肯定。
KIKI:这个点很有意思,原来小小的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只需要觉得自己有贡献感。审视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审视亲密爱人,一起追求伙伴式的合作才是博弈论的最大收获吧。
之前《未来简史》里就提到故事共同体,小小家庭到大大的国家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幸福感就是做对别人有价值的人。而这个贡献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认可,而是自身的感受。
所谓“论事不论心”不需要行为标准,而只需要情感标准的”论心不论事“的自由在于,你认为你做出了贡献的那一刻就是做出了,客观标准不重要,于是你没有被任何其他人或标准或欲望裹挟,驱使,从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