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71112
今天学习了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三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章还是子张请教孔子。子张是孔子的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在《为政篇》第十八章里子张向孔子请教从政之道, 在这章里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这句中的“也”,是一个问句语气词,同“乎”意。句意是“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不可以预先知道?”。“世”是朝代,改朝换代就是过去一世。
孔子是从礼制的角度来在回答的。他先是举了夏商周三代礼制沿革的例子,然后回答未来将如何。“殷因于夏礼”的殷就是殷商。“因”是“依”之意。孔子认为,殷商王朝建立之后,它的礼制是依于夏朝的礼制,只是有“所损益”。损益是财务中常用的词,是加减之意。废掉不合时宜的礼制,新制订时代需要的礼制。到了周朝,礼制也是依殷商而建立,又加上一些损益。从过去可以预测未来,孔子生活的朝代是周朝末年的春秋时期,他讲“其或继周者”,就是周之后的王朝。周朝后的朝代,也必定是依周礼而有损益。就这样,不要说十世,“百世”亦“可知也”。
可见,礼制是与时俱进的,依前朝礼制和现实需要而有所增减。不变的是礼之根本,可增减的都是礼的细枝末节。
礼的根本就是五伦十义。五伦就是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不管在哪个朝代和哪个国家,这些关系是不能变的。人只要有父母,就会有父(母)子(女)关系。广义的君臣就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绝大多数人还有兄弟(姐妹),夫妇,朋友关系。这五伦是不能变更的,相对应的十义也是不能变更的。十义就是在这五伦关系中要承担的义务或扮演的角色。譬如父子关系的伦,是父慈子孝,慈和孝就是义务,是必须要做的。按照传统礼制,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兄友弟恭,这些伦义都是要倡导而不能随便变更的。国之所以为国,家之所以为家,就是因为这些五伦十义的礼制根本是超越时空而恒久延续的,否则,就乱了伦义,世界则成乱世。
我认为,孔子这句话更重要的涵义是教会我们一个研究方法,即历史分析法。读史使人明智,历史都是循环往复的。读懂过去,就能理解现在,并能预知未来。对于领导者而言,不能仅关注现在,而是要关注过去,站在过去的经验教训之上,以获得更完善的领导策略,取得最好的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