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过白熊实验:1985年,17名本科生参加实验,要求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不要想白熊。虽然这些大学生平常很难想到白熊,但在实验的5分钟里,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白熊。不管怎么转移注意力和压抑自己的想法,白熊总会出现。这说明一个问题: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想法是不太可能的。
1 “白熊”现象和 “讽刺性反弹”效应
1.1 “白熊”现象
生活中有太多“白熊”现象。失眠时越想入睡,发现自己越清醒;演讲前越想让自己不紧张,就越紧张;忧心忡忡时越想摆脱焦虑,越是一次又一次陷入焦虑;减肥时越想避开某种食物,脑海中就越会充斥这种食物……我们常常压抑自己的想法,为自己戴上“紧箍咒”,希望能抑制住自己的欲望,但实际上,越是压抑,“紧箍咒”收得越紧,越控制不住自己。压抑的想法,就像弹簧一样,你越压它,它反弹得越厉害。
1.2 “讽刺性反弹”效应
《自控力》书中的解释如下:
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这就是“讽刺性反弹”效应。这个效应在人处于紧张、疲劳或烦乱状态时最为严重。压抑人的本能时,就会产生这种效应。
1.3 为何压抑想法行不通?
压抑想法会导致三个问题:
首先是压抑不住。大脑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时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操作”,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它是由自控系统完成的,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另一部分是“监控”,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你不该去想、去感觉、去做的事,它自动运行,无须耗费大量能量。通常,两者是同时工作的。当要求你5分钟不要想白熊时,“监控”系统会扫描你的想法和周边环境,寻找警告信号,此时你脑海中会充满“白熊”的警告信号;“操作”则会全力处理这些警告信号,让它们消失,但是自控太耗能量了,一旦你稍微烦乱、疲劳,“操作”都无法完成任务,无法消灭这持续不断的监控信号。疲惫的“操作”和精力旺盛的“监控”造成了大脑的不平衡,这就带来了问题。为了阻止你“堕落”,“监控”直接把你引向了堕落。
二是试图不去想某件事,它反而一直萦绕在我们脑海中,会导致我们认为它一定是真的。有位学生总想到自杀,这个念头反复出现,她确信自己一定是发自内心想自杀,心理学家跟她讲了白熊的故事,并告诉她:“人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这种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识中,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这个想法很重要。”
如果我们控制思想和行为失败了,我们会认为是自己压抑得不够,而不会认为压抑思想的方法根本行不通,这反而会使得我们更强烈地想要压抑自己,即使撞上更硬的南墙也不回头。
2 两个常见问题
2.1 “社交焦虑症”
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不只是在社交场合紧张,仅仅想到和陌生人说话就可能让他们感到恐慌,他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种噩梦中。他们常常害怕让自己难堪或被别人指指点点,但他们对自己的批评往往是最厉害的。他们通常被抑郁症折磨,大多数人会避开可能引起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场合,比如聚会、人群和公开演讲。因此,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即使是那些大多数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比如工作会议和打电话,都让他们不知所措。
通过观察这群人的大脑活动发现,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思想,他们感到担忧的时候(比如他们被批评了),他们的应激中心就会反应过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玻璃心”。当神经学家让他们改变想法时,他们的注意力控制系统却无法被有效激活。
2.2 节食减肥问题
根据前面的理论,对于减肥来说,节食不是一个好主意。很多节食者都错误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压抑自己的欲望,至少在节食开始时,他们能成功地不去想某种食物,这样就使他们产生了成就感。但这通常是幻觉,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反复或失败。
3 提升自控力方法
面对欲望、想法时,我们喜欢给自己戴上“紧箍咒”,这并无益处,是时候把它摘下来了。
3.1 把压抑的想法表达出来
当人们不再试图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时,它们就不会来烦你了。大脑激活研究证实,一旦允许研究对象把压抑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个想法就不容易被激活了,因此进入意识的可能性也变小了。
相信很多人知道这个方法,但不知道背后的原理。向朋友倾诉,向镜子倾诉都是常用之法。
3.2 想象一个成功自控案例
如果你身边或者你自己的某个成功自控案例让你印象深刻,常记心头,遇到意志力挑战时,拿出来,想想案例中那个意志坚定的人,就可以带给你足够的自控力。
3.3 如何面对压抑的想法:接受自己的感受,但别相信所有的想法
对于社交焦虑症患者,心理学家的一种做法是教他们观察并接受自己所有的想法、感受甚至恐惧。这么做的目的不是让患者摆脱焦虑和自我怀疑,而是培养患者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应对这些困难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不去想它们。患者无须保护自己的内心感受。当他们感到担忧时,神经学家引导他们去观察自己的想法,感受身体里的焦虑,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如果焦虑仍然存在,就鼓励他们去想象那些想法和焦虑随着呼吸消散了,不和焦虑对抗,焦虑就会自然离去。
通常情况下,最让人心烦的事物都很相似——同样的担忧、同样的自我批评、同样的不堪回首。“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我真不相信我做了那个,我真笨!”“要是那件事没发生该多好啊。”这些想法会像脑海中的歌曲一样突然出现,它们不知从何而来,但一旦出现就无法摆脱。这些想法是不是很熟悉,它们都不是你需要相信的信息。当这些想法出现时,接下来:
- 先把注意力转移到你的身体感受上,看看你是否会感觉紧张,心理或呼吸是否有变化,看看你的肠胃、胸腔或其它身体部位是否有感觉
- 一旦你观察到这些想法和感觉,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感觉一下你是怎样吸气、呼气的。有些时候,这些烦心的想法和感觉会随着呼吸自然消散,其它时候,就把这些想法和感觉想象成飘过脑海和身体的浮云。不要停下呼吸,想象这些浮云不断地消散或飘过,把呼吸想象成一阵风,它毫不费力地将这些浮云吹散、吹走,你无须让这些想法离开,只需保持呼吸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和相信或思考某个想法是不同的,不要压抑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不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你要接受的想法是:这些想法总是来来去去,你无法控制会出现什么想法,但你不必接受它的内容。换言之 ,你可以对自己说:“好吧,那些想法又来了,又得心烦,不过,这就是思维的运作方式,它并不一定意味着什么。”但不要对自己说:“好吧,我想这是真的,我真是个糟糕的人,糟糕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想我要接受这一点。”
想法(观点)只是想法,它们不是事实。接受想法并不能改变当前的现状和事实,生活中的困难依然在那儿,但是它能缓解我们的压力,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
3.4 如何面对自身的欲望:直面欲望,但不要付诸行动
方法和3.3类似,只是自控的对象不同,方法分五步:
- 承认自己脑海中的欲望,以及渴望某件事物的感受
- 不要马上试着转移注意力或与之争论,接受这种想法或感受,提醒自己“白熊”现象和“讽刺性反弹”理论
- 退一步考虑,意识到这种想法和感受并不受你控制,但你可以选择是否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 记住你的目标,提醒自己预先做的承诺
- 如果刚开始几次失败了,不要灰心,多练习,自控练习是需要时间的
3.5 善于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
前面说过节食减肥不是一种好方法,因为“我不要”经常事与愿违,那怎么办呢?方法是要懂得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对于减肥,“我想要”体育锻炼,把追求健康当成目标,而不是把抑制食欲当成目标。
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有以下方式:
- 除了“我不要”,是否可以用“我想要”来满足同样的需求?比如,我想戒咖啡,可以考虑用喝茶来代替咖啡
- 利用目标转移。比如“我不要”看电视真人秀,可以改成“我想要”提高厨艺。然后关掉电视,把更多时间放在厨艺上
当你开始试着接受欲望时,请记住,抑制欲望的反面不是自我放纵。不要试图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
小结
- “白熊”现象和“讽刺性反弹”效应告诉我们,试图压抑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欲望,常常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 提升自控力的五种方法:
1.把压抑的想法表达出来
2.想象一个成功自控案例
3.当产生不快的想法时,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上,然后专注于呼吸,想象这些想法像浮云一样逐渐淡去
4.当欲望来袭时,直面它,但不要付诸行动,不要试着转移注意力或与之争论。提醒自己“白熊”现象和“反弹”效应,记住你真正重要的目标
5.善于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
其它章节内容:
《自控力》-01-生活真的需要如此艰难吗?
《自控力》-02-在呼吸、睡眠和锻炼中提升自控力
《自控力》-03-我们不是没有意志力,只因太累了
《自控力》-04-为什么我们喜欢向明天赊账?
《自控力》-05-我们该如何抵抗这欲望世界?
《自控力》-06-请善待压力中的自己
《自控力》-07-自控力实验中人类为何会惨败给黑猩猩?
《自控力》-08-如何做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自控力》-10-自控力:“我要打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