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切错误都能看到错误家庭教育的影子。
一.顽疾
说来惭愧,我是这半年多才关注家庭教育的,孩子已经八岁多了,爱人是一名老师,她的工作也比较忙,孩子一直是姥爷带大的。
孩子一直比较爱看电视,我为了阻止他开始时做了很多粗暴的尝试。
尝试一:我把电视盒子没收,他就背着我用姥爷的手机看,我发现了之后孩子很愧疚,我批评他,很多难听的话就脱口而出,甚至让他罚站。结果显而易见,孩子不仅没有改掉毛病,还养成了说谎的毛病。
尝试二:每天只允许看半个小时,孩子一看起来就忘记了时间,我们在家还能提醒他,不在家就放飞自我了。
可见,这两种解决方式都没有对症,那问题出在了哪里,有句话说的好,“堵”不如“疏”,孩子爱看电视是表象,实际上就是却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在作祟。我开始研究育儿,从黄老师的两本格局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半年的学习和实践,孩子终于改掉了爱看电视的毛病。
二.孩子爱看电视背后的原因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发现了孩子爱看电视背后的原因:
1.家长疏于陪伴,老人没有精力和体力让孩子拓展业余生活,把孩子交给电视或者手机,孩子会变得安静而又“乖巧”。
2.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能替代看电视的爱好,孩子不看电视不知道干什么,就会反应出抵触和负面情绪。
3.家长的示范作用,这一点最为重要,家长一回家就玩手机、看电视,这种“以身作则”的做法孩子怎会学不到?
原来,孩子不是天生就喜欢电视,而是我们的错误教育把孩子推向了电视。
三.三个月让孩子告别电视成瘾
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当然每一个措施都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的:
1.首先尊重孩子的诉求。孩子是因为家长的错误教育才爱上电视的,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不能简单粗暴的断了孩子的看电视的需求,尊重孩子,从开始允许看一个小时电视,到每天半个小时,循序渐进,一点点缩减时间,不要操之过急。
2.寻找电视的替代品。我观察我儿子喜欢看奥特曼的动画片,他已经成了奥特曼的顶级专家,好几十种奥特曼我看着长的都一样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叫什么名字、什么来历,我就给他买了几本奥特曼的书,会比较喜欢看。另外我也给他推荐了一部日本动画片《火影忍者》,这部动画片是我从头追到尾的热血漫画,对质量我是放心的,当然了,孩子也比较爱看。这时我就耍起了“计谋”,我给他买了一套纸质漫画,而动画片我只允许他一天看三集,孩子迫切想看后面的剧情就会自己去翻对应的漫画,孩子看上漫画剧情进度就会远超动画片,我也没有将七十多本漫画一次性给他,看完一本给他拿一本,孩子就会一直有动力往下看。下一阶段是《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大中华寻宝记》之类的书字数开始多了起来的漫画书,孩子也都读了下来。我们现在的阶段《皮皮鲁》系列纯文字的书已经可以一天看好几本了。注意,孩子的阅读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带功利心,以孩子兴趣为主,一点点孩子就会爱上阅读,因为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是电视替代不了的。
3.睡前共读。前提是孩子感兴趣的书,这个时光也是亲子陪伴最快乐的时光。
4.听故事。利用平时孩子玩的时间放他喜欢的故事,不要担心孩子听进去多少,你会惊奇的发现孩子本身就有一心多用的本领。
5.诗词熏陶。我和儿子利用假期和平时上学、放学的间隙居然把《长恨歌》背了下来,840字,孩子很有成就感,他遇到熟人就会向人炫耀这件事。现在我和他正在背《琵琶行》,孩子明显自信了很多,他会认为没有他背不下来的诗。
6.读书氛围的塑造。我从读书群里的君君妈那学到了读书氛围的重要性,我们家比较小,我就把卧室改成了书房,气氛特别好,家里四周也摆满了书,总之,就是让孩子在家里随处可以看到书。
7.父母榜样的作用。这一点尤其关键,我们最容易改变的人就是自己,所以改变要从父母自身开始,孩子的变化只是顺其自然而已。改变后,我回家每天都会陪孩子玩,我不再玩手机,每天都看书,孩子也不用我要求也会自己找一本书看。
8.读书兴趣和习惯大于读书内容。扼杀孩子读书兴趣和习惯的两大杀手:①家长看孩子看的快就会问这本书讲的是什么。表面上看逻辑没有问题,实际上这是扼杀孩子读书兴趣的首要元凶,并且我就是踩了这个坑。孩子看书快我总是以为孩子在敷衍了事,一问孩子孩子又说不出来什么,实际上这就是孩子看书的正常行为,虽然没有记住,但书已经进入了潜意识,孩子喜欢对感兴趣的书反复观看。②让孩子读“好书”。我们总是错误的认为孩子应该读一些名著之类的“好书”,对漫画等杂书嗤之以鼻,实则不然,这些书孩子一样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而且漫画之类的书是激发孩子阅读习惯比较好的读物,字数少图画丰富,很适合孩子看。好书之所以叫好书,肯定是经历过时间和读者的考验,既然是好书,那孩子迟早会感受到其中的好处,而不是填鸭式的扒开嘴强行给孩子“喂食”。
四.结束语
经过三个月,孩子已经爱上了阅读,电视孩子偶尔也会看,但已经不再那么痴迷了。下一步我打算带孩子挑战字数更多的书,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但一定是孩子喜欢的书。名著固然好,读书兴趣的保持更为重要。如果孩子对读书不感兴趣,我们家长就要反思是否我们太功利了。父母要清楚的认识:我们其实不懂孩子而在司父母之职,所以要通过自己的成长引领孩子,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想当然的发号施令、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