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而在这些鲜活的英雄人物中,诸葛亮是我确认过眼神,是欣赏的人。
诸葛亮的著名文章《出师表》诉说了一番肺腑之言,诸葛亮上呈给君主的表,是为了奏明自己的报国之心。表中每字每句皆是为了君主着想,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徒,理要说得明,语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斟酌过后的字句恰到好处。而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这就是诸葛亮的才情。或许这就是诸葛亮是作者罗贯中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的原因吧。 诸葛亮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也正是诸葛亮内心的表白吗。
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罗贯中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的就是该本领,诸葛亮接到周瑜十天内造十万之箭的恶意刁难时,自信地说只需三天,趁着曹营早上河上水雾弥漫,诸葛亮不用一根手指便获得了十万支箭,确实令人惊叹佩服,但其实还是归结于诸葛亮熟读天文气象,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人们用神机妙算来形容诸葛亮,其目的也是为了赞扬诸葛亮能力的高超,有谋略。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