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微博的动态更新的频繁,有意无意的养成的习惯。琐碎的,毫无意义的,流水的,更多是吐槽和自我安慰。
有一个说不上是好友的,看不下去。便来微信喊我,给我分享了佩索阿的《惶然录》,兴致勃勃的催我。我看了两集电视剧,才打开音频,听完顿生羞耻感。
音频声一出我就哭得稀里哗啦了,然后又听第二遍,又哭。
近段时间,我开始郑重的丧失自我。
听鸡汤焦虑,听吐槽焦虑,听一切的风吹草动都焦虑得脾胃疼,然后再看看别人乐呵呵的样子,看他焦虑但仍乐呵呵吃苹果的样子,我忽然就放了心。
我开始盲从,盲目的和大家一样,从未停止的焦灼又乐呵呵的逃开。
开始异化,在一件接一件的分配任务里,不断打断,重新开始,再打断,再开始。不停的忙,又好像没那么忙。
我搜索材料时长超过了半小时,我看了这个无聊新闻超过了10分钟,我整理这个资讯已经花了2小时,我写这稿子修修改改了一上午,我觉得脑子埋着雷时刻准备爆开。
个把月下来,我觉着近乎瘫痪了。
我开始难以集中注意力,可以被外界随便的一个声音打断,还有自己的声音。
我开始摘下耳机工作,随时应付着周围的人,时宜的插上一句,吐出一口气,来熄灭自身要爆开的火索。
今天听了佩索阿,忽然就明白,之前有人埋汰我的一句话。
为什么在我写稿的过程不能被旁观?
今天就有了很好的解释。
和我预备进入状态必先插上耳机一样,
隔绝一切,才有可能性。
一口气能顺下来码的字,从来不是流水账,就是没有逻辑这回事。
听完音频后,我在一个人狭长又安静的时空里捯饬细碎的活儿,边和自己对话。就怕写下的变了味。
果不其然,有点出入,不算太悲。
向来,我佩服极了那些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等,就能发出深刻而又带入自己情绪的评论。
而我已经在这过程中不断被消化被吸收,末了,就剩合上书,关上屏的怅然和干巴巴泪痕。
费了一个钟头码的字,常因为斟酌显得不爽利,不斟酌显得low,处在删与删空的边缘。
总之,对于我这个半个书盲的人来说,佩索阿的作品值得一看,毕竟在我未构建完整的三观面前,看太多书容易发生动摇,而他,恰恰让我在塑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