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了解影响倾听效果的障碍的来源,尽可能地排除这些障碍,才能改掉不良的倾听方式,试着去培养积极倾听的习惯。通过掌握以下的一些技巧可以有助于你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你就会发现倾听别人谈话也是其乐无穷。
(1)发问。
可以提些诸如“你认为这就是问题所在?”“你的意思是……?”“你能说得明白一些吗?”等问题。这些提问有助于你获得更多信息,并理解问题的各个(2)中立。
像“嗯”和“真有意思”等中性评价性语言能表示你对谈话感兴趣,并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这是最难的技巧之一,因为这要求你真正跟上对方谈话的主题。
(3)重复。
可用“按我的理解,你的计划是……”“你是说……”及“所以你认为……”等句式。这些说法表明你在倾听,并明白对方的意思。重复的重要性在于让你尽早发现有无曲解对方的意思。
(4)回应。
常用说法有“你的感觉是……”“你是不是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听对方所言与知对方所想完全是两回事。唱一遍《感觉》(Feeling)这首歌,你可能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5)总结。
试着用“你的主要意思是……”和“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你认为……”等说法,在下结论之前,先听他人的结论可能更有价值。
怎样跟陌生人打交道?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难。在交往过程中你并不需要伪装什么,你只要真实地做自己,真诚待人,自然会得到对方的信任。当然你不能硬生生地说你有多么可靠,要对方一定相信你。你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赢取陌生人的信任,可以与对方无顾虑地交谈。
1.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换一种思维看问题的话,你会发现真实表露要比压抑高明得多。虽然真实表露不可能件件成功,但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一味地在陌生人面前封闭掩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容易让初结识的人误解你真正的意图,或者交谈反其道而行,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交谈效果。
如果你适度地在陌生人面前表露你的真实想法,你就是有意识地在引导对方交谈,这有利于拉近和对方的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表露的东西总有一部分和陌生人之间有共同点或大同小异的感受,有鉴于此,会发现彼此之间的差异小了,彼此感到更加亲近。
这种交往上的“礼尚往来”也得到了社会心理学的验证,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通过不断地真实表露而让彼此的交集越来越大。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无妨袒露真性情,展现真我。真诚面对,对方也会回应你,与你敞开胸怀交流内心的想法,彼此建立起更加深入的关系。这样做,你收获的将是一个强大而自信的心灵世界。
2.适宜“曝光”小缺点
我们知道,每当百货公司举办“瑕疵品贱卖会”,必然造成汹涌的盛况,甚至连大拍卖也比不上它的吸引力。为什么“瑕疵品”能如此地激起人们的购买欲呢?这可说是百货公司敢于表示商品具有瑕疵的缘故。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坦率地暴露缺点,反而使一般民众对该公司正直、诚实的作风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诚实、正直往往转变民众对其商品的信赖,自然公司形象也就大受其好了。
适当地暴露自己,以自己为话题开始谈话,增加对方对你的信任。只是暴露自己的缺点并不是毫不保留地将所有的缺点都暴露出来,如此做,反而使人认为你是个毫无可取之人,因而丧失了你的信用。
缺点只要暴露一两个就可以了,并且使他人难以将这一两个缺点和其他部分联想在一起,因而他们会产生你其他方面没有缺点的错觉。“这个人有点小缺点,但是其他方面挑不出毛病来,是个相当不错的人!”类似上述的想法就能深深植入他人的心中。
人们在交际中既有明显的个性心理,也有普遍的共性心理。如果能针对人们的共性心理切入交际活动,就可以获得满意的交际效果。人们的共性心理有:①称许心理; ②被爱心理; ③自炫心理; ④自信心理; ⑤年轻心理; ⑥共趣心理; ⑦虚荣心理; ⑧谦让心理; ⑨好奇心理等。充分利用人们的这些共性打动人心,把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作为深入交际的切入点。如陌生人能从你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使谈话气氛轻松愉快,这是交际活动取得成功的捷径。
1.赞扬法满足人的称许心理
人们都有一种显示自我价值的需要。真诚的赞扬不仅能激发人们积极的心理情绪,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还能使被赞扬者产生一种交往的冲动。通常,对方很可能为了表达对你的赞美的感谢,他(她)会愿意跟你分享更多的信息,积极地邀你一同进入这个领域的交谈。
俗话说,“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反过来讲,人也不可能只有缺点,而没有长处。找出对方的优点与其相处,一定可得到很完善的结果。虽说赞赏不能吝啬,但也不能滥施,什么都赞赏表示你的品位太低。如果中肯地将对方的优点提出来夸奖,这样做了之后,能增加会话的机会。并且在赞美的前提下,结合肯定和补充,继而达到了深入交谈的目的,同时你可多得一个朋友。
某单位的小李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一直想结识退休的谢主任,想和他一起切磋毛笔书法艺术,可惜一直没有良机。临近元旦,工会举办老干部书画展,小李前去参观,正碰上谢主任也在展览现场。小李默默地走在谢主任的身边,待走到谢主任的参展作品时,小李似在自言自语地说:“谢主任的这幅作品好,无论是布局还是字的结构、笔法都显得活而不乱,留白也地道。”“就是书写的变化凝滞了些,放得不够开。”旁边的谢主任接口说道。这样,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对下幅作品的品评。小李与谢主任的交往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关心法满足人的被爱心理
满足他人被爱心理最佳的方法是给予关心。只要这份关心不会带来伤害或让人反感,一般人往往不会拒绝。当向对方表示关心的时候,虽然仅仅只言片语,或者一两句善意的建议,对方若能感受到你对他(她)的关心,尤其是能满足自尊心的关怀,定能立即激起对你的好感,对你必然更加亲切信任。
而且间接地去关心对方最关心的人,也是对陌生人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任何人总是关心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一旦发现了别人也在关心着自己所关心的人,大都会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交际就可以利用人们这种共同的心理倾向,从关心他最亲近的人切入,拉近交际的距离。
曾和日本前首相佐滕荣作实力相当的河野一郎,最会利用人们的这个微妙的心理。有一次,河野一郎在作欧美旅行时,在纽约遇到了多年不见已显生疏的朋友米仓近先生。两人在道近况后,都留下了在国内的住址和电话,知道彼此都成了家。当晚,河野一郎回到旅馆第一件事,便是挂了个长途电话给米仓近太太:“我是米仓近的老朋友,我叫河野一郎,我们在纽约碰面了,他一切都很好。”
米仓近太太没想到丈夫的这位朋友会对丈夫这么关心、体贴,感动得热泪盈眶。米仓近后来知道了,专程去向他表示感谢。
3.求教法满足人的自炫心理
人们对于自己具备的某项技能都有一种引以为荣的心理。如果想同这些人结识相交,那采取求教法是最有效的切入。向别人请教,使对方感觉在某些方面自己具有优越感,每一个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都会对这种感受乐此不疲。请教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询问可在事先,也可在当时;可侧面问他人,也可正面问本人。但是求教的问题一定要具有一定水平,且能让对方回答你。因为你在向对方请教的时候其实也是侧面向陌生人展示的自己的机会。
比如前例中爱好书法的小李,就是这样同谢主任结交的:小李拿着自己的书法习作来到谢主任家里:“谢主任,上次听您谈论书法作品,我感到受益匪浅,我写了几幅习作,想请您给指教指教。“噢,我来看看。”他们就围绕着书法问题谈论开了。小李从此与谢主任结成了忘年交。
4.投合法满足人的共趣心理
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能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很多,譬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仔细发现,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
一个度假的大学生和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同志,在一个共同的朋友家聚餐。经主人介绍认识后,两个陌生人谈了起来。慢慢地发现二人都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有共同看法,不知不觉地展开了讨论。他们从令人发指的社会现象,谈到产生的土壤和根源,从民主与法制的作用,谈到对党和国家的期望。越谈越深入,越谈双方距离越缩短,越谈双方的共同点越多。事后双方都认为这次交谈对大学生认识社会,对法院同志了解外面的信息和群众要求,增强为纠正不正之风尽力的自觉性都是有益处的。
5.降岁法满足人的年轻心理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大多数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更年轻,更具有青春的活力。如果交际从满足人的年轻心理切入,很快便能营造出温馨和谐的交际氛围,为成功交际开启一扇方便之门。人们熟知的周总理用“公岁”(仿公斤、公里)来介绍外宾夫人的年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在交谈中,你还可以明言或暗语向对方透露:“跟你交谈,让我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几岁”、“你让我会想起了我孩童少年时代的趣事”。这些话就像是给陌生人注入了“健谈剂”,使对方心情愉快,挖掘了更多的潜在活力,仿佛这样才不会辜负你这番话。
6.欣赏法满足人的自信心理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欣赏。林肯有一次在信里说:“每一个人都喜欢人家的赞美。”威廉·詹姆斯则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如果一个人能由衷地欣赏别人,主动关心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别人的关怀。
一个人往往对自己所崇信的对象或采取的做法坚信不移,有时宁愿相信自己一向认定的事实,也不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纠正。大多数人都会把欣赏自己意见的人看作是一个提高自身价值和增强自尊心的人,进而向对方表示接纳和亲近。假如我们非得反对某人的观点,也一定要找出某些可以赞同的部分,为继续对话创造条件。
7.奉承法满足人的虚荣心理
满足别人的虚荣心不是说有没有必要,如果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又不伤害到别人!奉承的话要坦诚得体,必须说中对方的长处。如果逢迎对方的虚荣心说一些奉承话,对方往往会心情愉快,对所谈的话题感兴趣,愿意继续交谈,渐渐地放松戒备心和敌意。
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绝不会厌恶别人的夸赞,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在这个社会上,会说奉承话的人,似乎比较吃香。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奉承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奉承话,却还是抹不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8.感谢法满足人的谦让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免不了互助,所以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要忘说声“谢谢”。另外,不断去发现值得感谢的东西。感谢必须使用亲切的字眼,仅仅在心里感谢是不够的,还需要表达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感谢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真心诚意、充满感情、郑重其事而不是随随便便地表示感谢。
(2)不扭扭捏捏,而是大大方方、口齿清楚地表示感谢。
(3)不笼统地向大家一并表示感谢,而是指名道姓地向每个人表示感谢。
(4)感谢时眼睛应看着对方
(5)细心地、有意识地寻找值得感激之事进行感谢。
(6)在对方并不期待感谢或认为根本不可能受到感谢时表示感谢,效果更好。
9.情报法满足人的好奇心理
中国人喜欢看热闹、凑热闹,背后其实是人的好奇心理在起作用。喜欢听些新鲜的,鲜为人知的消息,是人类共有的欲望。抓住这个心理,只需要有的放矢地给对方提供对方关心的“情报”,让你的话勾起他的好奇心,那你的交谈就轻松容易多了。
有些人这样的习惯,总是在他人名片的背面写上密密麻麻的记事,与其说他是为了整理人际资料或是不忘记对方,倒不如是为了下一次见面做准备,将对方感兴趣的事物记录下来,再见面时,自己就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提供对方关心的“情报”作为礼物。不断地提供这方面的知识或是趣事,借此显示自己对于对方的兴趣也很关心。结果,让对方觉得你见多识广,希望多与你攀谈获得更多的“情报”。
销售自己,怎么去说话
每个人都有一些在与陌生人交谈互动中突然中断交谈的经历或类似的经验,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我们跟陌生人展开顺利交谈。如果你不加以注意的话,一定会让你的人际交往受挫,受挫的程度可大可小,但是很多损失是可以避免的。这里说明了一些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常出现的交谈障碍,只要你花点精力注意一下,你就可以规避这些交谈障碍。预防总比治疗来得容易和有效,及时规避这些障碍帮助你与陌生人交谈愉快,还有助于建立友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以下种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要注意规避:
(1)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
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当机立断,摒弃这种心理。
(3)猜疑心理。
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4)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5)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负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6)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7)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假若对方不能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就不相往来。人们也对这种人避而远之,对他(她)的人品质疑。
(8)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影响人们交谈的障碍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原因,还有部分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只要你发觉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你的交谈障碍,及时给自己心理引导和支持,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那么,交谈大门就会为你开启。
虽说整个社会都鼓励畅所欲言,保障我们的言论自由,讲实话讲真话,无论是批评谴责的还是歌颂赞美的。但是,有些话却是不能随便讲的,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否则就会祸从口出,惹来麻烦。
与陌生人交谈时,说话要注意分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出言不当,不仅不能拉近与别人的距离,还会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是无意之间说了不该说的话,当面能解释就直截了当的好,或者事后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解释一下也行。祸从口出,很大原因归咎于我们心直口快,不经思考,避免“祸从口出”要记住:学会尊重他人,三思而后言,谨言慎行这三个主要步骤。
(1)学会尊重他人。
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无论一个人的种族、信仰、性别、能力、成绩、贫富,甚至身体的高矮胖瘦,都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人被带有歧视性的言论所伤害时,都有权利讨回公道。轻者赔礼道歉,重者法庭相见。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尊重别人,不要动辄就口无遮拦地对别人品头论足、议论别人的美丑贤愚,不要老揪住别人的小过失不放。祸从口出,祸根在心不在口,如果内心有公正平等尊重他人的正确态度,口里就不会发出歧视偏见的言论。尊重自己,尊重别人,这是所有人都要学习的必修课。
(2)三思而后言。
三思而后言,是一种大智慧。每当说话之前,应对自己所要说的话稍作思考。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知己知彼,即一方面对自己的性格、脾气、心境有个正确的估计,设置自我“警戒线”,同时对对方的个性、爱好兴趣等有个概略的了解;二是对谈话本身有所准备,即谈话的内容、提问的方式,语言、声调等等。有些人虽常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但从不注意自己的谈吐,他们常是心不在焉地胡言乱语,从不想想他们在讲些什么,为什么要讲,怎么讲等。这种讲话不思考、无准备,或文不对题、无的放矢的人很容易给人以浅薄之感。
(3)谨言慎行。
我们常常在谈话中不自觉地犯这种或那种的错误。比如一位年轻母亲对坐在她旁边的未婚男青年讲述她婴儿的各种调皮花俏和儿语,使对方十分尴尬;或者是一个青年人不断谈论自己的父亲的权势,这不但使听者厌烦,而且会使对方怀疑青年人是否在夸耀而产生反感,这实在是得不偿失。别人可能碍于礼貌,不愿意公开加以提醒,这只有靠自己留心自己的讲话,注意对方的反应,这样才能发现自己不适当的话题和词句。
习惯的诞生过程: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而且,当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打破了。
不良的说话习惯破坏了你原本美好的形象。如果你是一位男士,不良的说话习惯将会让你的能力、权威及说服力大大受损;如果你是一位女士,它会使你失去应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人在初次听到你的声音时退避三舍。那么,不良的说话习惯有哪些呢?以下几点是我们说话中常见的缺陷,你可以检查自己是否具有这些缺陷。
(1)使用鼻腔说话。
当你第一次与人见面对,就会吸引他人的注意。你让人听起来像在抱怨、毫无生气、十分消极。当你说话时嘴巴张得不够,声音也会从鼻腔而出。
(2)声音过尖。
当我们受到惊吓或者恐惧时,当我们大发脾气时,当我们呼唤孩子时,往往会提高嗓门,发出一种尖叫之声。女性尤其如此,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整日面对着无数的刺激。尖叫的声音比沉重的鼻音更加难听,令人难受,也许人们老远听见你的声音就将敬而远之。
(3)声音过低。
你的声音是否听起来令人感到疲乏、萎靡不振,你的声音是否听起来显得苍白,是否缺乏一种活力、气势、力量、热情和激昂?你说话时,他人是否不断地叫你重复?如果你想与人沟通,千万要注意自己的声音要表达适度,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4)嘴唇僵滞。
如果你说话时嘴唇动得不够明显,就会口齿含糊不清。他们嘴唇懒散,无法清楚表达自己。他们的字句都粘在一起,有时甚至连整个停顿都省掉,让他人根本无法听清,甚至产生误解。
(5)声音暗淡无光。
有些说话者总是抱怨自己说话时听话者就会表露出一种呆滞、困倦的神情。如果你发出的一直是一种滴滴哒哒的单调之声,那么他人,怎么会听得下去。
(6)语速不当。
即使是一些职业演说家或政治家,有时也不容易把握好自己说话的速度,如果你说话太快,别人就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而且听得喘不过气来。如果太慢很容易催人入睡,人们就会根本不听你所说的,因为他们缺乏一种耐心。适当的说话速度约为每分钟120~160个字,说话把握适度的停顿和速度变化,这会给你的说话增添令人愉悦的效果。
(7)有口头禅。
我们平常说话或听人说话时,经常可以听到“那个、你知道、他说、我说”之类词语,有时,我们在谈话中还可以听到不断的“啊”、“呃”等声音,这也会变成一种口头禅。在说话中不论是在说什么,重复不断地使用这些词语会令人难受,让人感觉单调乏味。
(8)动作过多。
说话过程中不停地出现以下动作:坐立不安、理额、扬眉、歪嘴、拉耳朵、搔头发、转动铅笔、拉领带、弄指头、晃腿等,这些都是一些影响说话效果的不良习惯。当你说话时,听众就会被你的这些动我们平常说话或听人说话时,经常可以听到“那个、你知道、他说、我说”之类词语,有时,我们在谈话中还可以听到不断的“啊”、“呃”等声音,这也会变成一种口头禅。在说话中不论是在说什么,重复不断地使用这些词语会令人难受,让人感觉单调乏味。
(8)动作过多。
说话过程中不停地出现以下动作:坐立不安、理额、扬眉、歪嘴、拉耳朵、搔头发、转动铅笔、拉领带、弄指头、晃腿等,这些都是一些影响说话效果的不良习惯。当你说话时,听众就会被你的这些动作所吸引,他们会看着你的这些可笑的动作,根本不可能认真听你说话。
(9)眼神不定。
当你与别人交谈时,除了语言上的沟通,眼神的交汇作用也同样重要,通过相互传递一种眼神,你们便可以建立一种人际关系。眼神不仅可以向听话者传递信息,你也可以从听者的眼神中接收到某些信息。你似乎听到他们在说“真有意思”、“真令人讨意听你说话”、“我不想和你说话”等。当你说话的时候,你的眼睛也在说话,你是否边说边将眼睛盯在天花板上?你是否说话时低头看着自己的双脚?
你是否由于不适应而故意回避听话者的视线,而不敢与人相对而视?
审视自己,看是否有这些不良的沟通习惯,如果有其中一点或几点的话,那情况还不算糟糕,因为大部分人都有一些这样的不良习惯,这并不会特别影响你的沟通效果。但是如果你占有大部分的话,就要特别注意,不要在与陌生人的交谈中展露无遗,切勿因为这些不良沟通习惯,将第一次的交谈变成最后一次的交谈。
我们可能都知道,银行账户不可透支,但人情也不可透支,细想不无道理。人与人相处总是会有情份的,这种情份就是“人情”。做人人就得有“人情味”,就连动物都是有亲情的。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了,我们不能滥用“人情”。
有些人喜欢用“人情”来办事,但“人情”是有限量的,好像银行存款一样,你存得越多,可支取的钱就越多;存得越少,可支取的就越少。假如你的人情存款只有那么一点点,你要求的多了,那就是“透支”。你若和别人只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帮的忙就很有限,因为他没有义务和责任帮你大忙,你也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帮你的忙。
(1)人情“透支”的结果如何?
可能也有人不在乎是否透支了人情,但人情透支所造成的后果却不容忽视,它就像是你人际关系网中的一个漏洞,洞破了就得及时补救,不然洞只会越来越大。
①你们之间的感情淡化,甚至他人会对你避之惟恐不及,那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情份就此了断。
②你在他人眼中变成了一位不知人情世故的人,这对你是相当不利的。
(2)人做事不可能单打独斗,有时还是要求用到亲戚朋友帮忙。
换句话说,要动用到人情存款簿。那么如何动用自己的人情账才不至于“透支”呢,也就是如何补这个洞?下面有几个原则供你参考:
①先掂量一下你和对方的情份,再决定你是不是要找他帮忙。
②如果能不找人帮忙就尽量不找人帮忙,这就好比银行存款,能不动用当然最好。尽量把这人情用在刀刃上。
③动用人情的次数要尽量减少,以免提早把人情存款用光。
④要有适度的回馈,也就是“还人情”。回馈有很多种,例如主动去帮忙对方,请吃饭送礼物都可以。当然也有主动帮你忙的人,但切勿认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你不适度做出回馈,这也是一种“透支”。总之,不要把人家帮你忙当成应该的,有“提”有“存”,再提还有!
⑤就算对方曾欠你情,你也不可抱着讨人情的心态去要求对方帮忙,因为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⑥对斤斤计较的人,你们交情再深,也不可轻易找他帮忙,否则这这人情债会像向地下钱庄借的钱一样,让你吃不消。
⑦正如合理理财一样,你也要管理好你的人情账!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动辄找同学、同事、朋友帮你的忙,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慢慢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人和人相处总会有摩擦,但是切记要理性处理,不要盛气凌人,非得争个你死我活才肯放手。就算你赢了,大家也会对你不以为然,觉得你不给朋友留余地,不尊重他人,以后会暗地里防着你,于是你会失去真正的朋友。
每个人都难免因一时糊涂而做一些不适当、“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你就需要把握住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如果分寸把握得不适当,怕是会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也有可能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点到为止。
对方或许还没意识到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你只需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这会让他心存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连面子都留不住,只怕是两败俱伤。“得理让人三分”,讲的也是宽容,也是一种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通,不用十分,三分就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时走进死胡同的人),你再多费口舌也无用,何必执著,不妨让他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蛮横汉,他本不讲理,你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对牛弹琴。
(2)说理三分。
有位高僧曾就如何待人接物写下了处方:“热心肠一副,温柔两片,说理三分”。不过,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一吐为快”,何况在理儿上的,常常会不知不觉“理直气壮”起来,所以即使自认为有“热心肠一副”,也不乏“温柔两片”,可在人际交往中却总成不了气候,常常就是因为不明“说理三分”的道理,在这多说几句之中将功劳一笔勾销了。同理,平日不可因追求一时的口语之快而作意气之争,不可因意气用事而得理不饶人,要做到“得理也要让人三分”。
放低姿态,不是让你低声下气、奉承谄媚。说话时放低姿态是一种艺术,特别是当对话的双方地位悬殊时,地位高者采用适当的低姿态会满足普通人的自尊心理需求,这样的讲话方式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对方的欢迎。
说话时放低姿态,不仅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而且更容易沟通,更容易让对方从心理上接受自己。如果别人一奉承,你马上就陶醉且喜形于色,这可能会无形中引起别人对你的反感心理。面对别人的赞许恭贺,应谦和有礼、虚心,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每个人,自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后,就习惯了从自己出发,以自己的逻辑去看问题。在社交场合,我们如果换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给对方一种尊重感、归宿感,使对方缩短与你的心理距离,达到一种心理沟通。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人着想,其实就是放低姿态说话的一种表现。接着,我们再了解下放低姿态说话的其他具体表现:
①说话时不可伤害他人自尊:讲话要有分寸,不要伤害他人。礼让不是人际关系上的怯懦,而是把无谓的攻击降到零。
②得意而不要忘形: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朋友们的尊敬。
③口出狂言者祸必至:如今社会上各类职业当中都有动辄口出狂言的人。在开口说话之前也要思考,确定不会伤害他人再说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④耻笑讥讽来不得: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的支配,反应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
⑤说话不可太露骨:别以为你把实话告诉对方,对方就会感激涕零。要知道,我们永远不能率性而为、无所顾忌,话语出口前,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才是一种成熟的为人处世方法。
与人交往,太远了不行,太近了也不行;太肤浅了不行,太深入也不行,人际交往的艺术也就是把握握“度”的艺术。掌握“度”的问题,即要注意掌握分寸,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否则便极容易“失度”,很可能过犹不及,从而影响人际交往。所谓的人际关系中的成功者,都是在“度”的把握上恰到好处,方能在浩瀚的人际海洋中平稳驶进。
(1)不要好事一次做尽。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一次做尽,这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之一。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2)不要过分要求别人。
有一则寓言故事所揭示的:让人们脱掉身上的棉大衣,要用温暖的阳光,而不是寒冷的北风,寒冷的北风只能让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从人性的角度讲,谁都不想被人支配、被人要求,即使是口头上的。如果一个人感觉一种行为是自己自愿做出的,那他的感觉是舒服的,如果是在别人的要求、支配下做出的,违反了自己的意志,那舒服的感觉就会大打折扣。可现实中有些人总想要求、训导别人,总爱对别人指手画脚,结果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
(3)不要一味地迎合。
在社会交往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以为拒绝会引起别人的尴尬,不敢过多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怕和别人的观点冲撞,总是刻意地去讨好别人、迎合别人。这类人误以为这是向对方表达尊重的方式,但这种对别人的尊重似乎以丧失“自我”为代价。虽然这些人在道德上、人品上可能挑不出来毛病,可是人们往往不喜欢这种人。人们喜欢的是有个性、有主见、有人格魅力的人,一味地迎合,做“软体动物”,这种人的付出得不到人们的珍惜。与人交往应保持“自我”,要“和而不同”。一个失去自我的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魅力,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往往说话也失去了分量。
(4)不要过度热情。
如果你想受到别人的欢迎,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过分热情,这样做,才更容易让人接纳你。不要认为只要热情待人就一定能获得别人的好感,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分以及交往的程度深浅等方面的不同,热情也应该有档次、分寸上的区别。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远离你,恰恰是因为你太热情了,从而让人产生怀疑和误解的缘故。虽然说热情是人际交往的“升温剂”,但是倘若失控,温度超过了正常值,也会导致焚毁人际关系的悲剧发生。
(5)不要太露骨。
聪明的人都善于把精明智慧放在心上,须知智慧不是一个戴在脸上的华丽面具,不是老挂在嘴旁的口头禅,精明智慧只应体现在踏踏实实的人生进程中。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不可取。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风度,真正会做人的人,总是保持适度的含蓄。
(6)不要一再忍让。
我们在主张尽量避免争论时,实际上设定了一个前提:社会上或者我们的社交圈里,好人占绝大多数。我们知道人的复杂性,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不足之处,但多数都属“好人”之列,至于品质恶劣、道德低下、阳奉阴违、少廉寡耻的小人是极少的,我们一辈子也不见得有幸碰到一两个。和这种人打交道,怎么可能没有争论呢?又怎么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如果和他们同流合污,只会有损于自己的人格。关键在于不争论是有原则的,忍让是有限度的。如果遇到小人气焰嚣张地来进攻时,就必须予以迎头痛击,但也必须衡量:这痛击值得还是不值得。
通过下面的小测验“当你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你最反感的是?”,测试一下在人际交往中,你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哪些常犯的错误阻碍了你的交际步伐呢?来测一测吧!
A.跟你很疏远,不够大方。
B.主动靠近你,拍你的肩膀,跟你称兄道弟。
C.抢着讲话,油腔滑调,把你当听众。
D.不停地问你个人的问题,像身家调查一样。
所选答案的深入解析:
A.选“跟你很疏远,不够大方”。
你是一个性格内敛,但心底又是企图心强的人。你很想拥有一个圆满的人际关系,很想跟陌生人建立起一个好的接触点,不过,你总认为主动去跟人家搭讪是很伤你的尊严的。说白一点,你是那种认为自己有很高的人际魅力的人,但这只是你的个人期待,别人的感受可能就和你的不一样。所以,一遇到这种情形,你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期待套在别人身上,如果别人不能依你的期待表现,你就会对对方产生反感。因此,你的这种主观期待很容易得罪人,也很容易因此而树敌。所以,当你有对手出现时,你最好反省一下,是不是又得罪人了。
B.选“主动靠近你,拍你的肩膀,跟你称兄道弟”。
你的自我保护心理比较强,对于陌生人你会不自觉地想要保持距离,因为你对自己的应对能力没信心,对别人的信心也不够,所以,你下意识地会拒绝别人一开始就侵入你的私人领域,甚至还不经过你的同意就触摸你的身体。因此,你会开始对他产生反感,下意识认为他不尊重你的想法和观念来和你认识,是一种伤害,在你的心目中会很自然地把他列为和你不同类的人,也就是会列为敌人的行列中。由此可推论,你的敌人通常都是那种有自大倾向、不尊重你的人。为了减少你的对手,有时候你不要反应太过分,也许人家不是怀有恶意,只是个性比较大方、粗鲁罢了。
C.选“抢着讲话,油腔滑调,把你当听众”。
你是一个很讨厌当听众的人,说白一点就是你不喜欢在人际互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在人际心理学中,一个人的说话主动权和长度,暗示着这个人的气势强弱。如果这个人一见面就哗啦哗啦地说话,把你当哑巴听众,那就是表示这个人是想把你当一个情绪发泄工具,不然就是想一开始就把你压得死死的,让你知道他的厉害。你会对这种人反感,也就表示你在气势上不想被人压过,不然就是不希望别人不尊重你的发言权。所以,你的敌人很可能就是这些演讲狂的人,或者是不让你发表意见的人。尤其是那种油腔滑调的人,更让你觉得对方不可靠,以后再见面,你可能不会给他好脸色看,于是你的敌人又增加了一个。
D.选“不停地问你个人的问题,像身家调查一样”。
你是一个稍微自我封闭,想保有多一点隐私的人。于是面对这种想控制他人的人,你会觉得压力很大。这种人其实只是想进一步认识你,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你有更深入的了解。不过,如果他只是一味地问,而不说明自己的背景,或是不让你反问,这就暗示他是一个很有控制欲的人。你会对这种人反感,最主要是对方会给你很大的压力,在别人面前将你的背景和资料一一暴露会让你感到很不自在,也暗示你对于自己的背景和条件不是很满意,不希望人家知道,这多少有点自卑情结在作祟,所以你很讨厌不停发问、调查你背景的人。对于朋友拿你的背景和个人问题做文章或开玩笑,你也会很生气,很有可能你就是这样得罪人的。
与陌生人交朋友
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常常发生这些交谈失败的情形:坚持已见,各说各话;话不投机,不欢而散;表里不一,没有诚信;无话可说,冷场僵局等。造成这种交谈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许是对方造成的,也许是环境条件所致,更有可能是你的缘故。但是大多数交谈并不是到了彻底失败、无药可救的地步。只要你用些心思,这个结就可以解开。
大家可能只是因为某件小事件而起了冲突,或者一时半会说不到一起来,这些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发生的事。但是只要你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谈,就很容易把矛盾消除,大家不就又重新友好交谈了吗?如果你觉得对方确实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你不想失去他那个朋友的话,那么你就主动点把事情化开。
总体来说,交谈失败很大的原因归结于沟通不良,也就是陌生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平衡。要么是一方说的话另一方不懂,要么彼此都不懂对方的真实想法,最糟糕的是连自己都还没弄清楚自己想要说什么。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有的环节出了问题。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这还得问问自己!
要积极起来,在交谈不愉快时扭转不利局面。
通常,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失败时,处理沟通不良的方式通常有下面4种,结合实际情况,用一种或结合使用多种方法,一定能帮助你从失败的交谈中解脱出来。
①双方协商,互相让步:冲突双方顾全大局,互让互谅,协商解决;
②第三方仲裁,公正客观:由第三方出面从中调停,仲裁解决,仲裁必须有权威性;
③暂时拖延,日后再说:暂不处理,听任发展,以期环境变化再解决;
④不予理睬,任其发展:避免激化矛盾;任其自由发展;不了了之。
也许在挽救失败的交谈过程中,对方的反应并不像你想象中那般热络,也不必感到沮丧。我们本来就不可能讨每个人欢心,不过一定还有挽回的机会,你的态度要乐观起来。一定要记住:遇事先冷静下来,有话好好说,绝不要正面交锋,懂得为人处事的圆场之术。
如果陌生人之间发生了言语冲突,此时千万不能冲动,要抑制住情情绪。情绪中的沟通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也讲不明;而且,很容易冲动失去理性,做出情绪性、冲动性的“决定”,这很容易让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后悔!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处理,即“冷处理”。
所谓的“冷处理”,在哲学上叫做“钝化矛盾”。钝化就是在矛盾一时无法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起着缓冲矛盾的作用。社会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有的矛盾到了瓜熟蒂落阶段,即应顺势着手解决;有的矛盾比较复杂,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时还不具备解决的条件,那么也可以先钝化一下,再待机处理。
“冷处理”也有人称为“晾”,就是在矛盾最激烈的时候,先晾一晾再去处理。有位造诣很深的教授曾经这样很形象地比喻“晾”。两人发生矛盾,就像一个人的大衣上弄上了泥巴,如果当时去抹,就会越弄越脏,不如放在一边晾干,等泥巴干了再去处理,就非常容易弄掉,有时还会不留痕迹。
一个人如果与另一个人在谈话时发生了冲突,当时去处理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双方很可能会对另一方所说的话发生误解,并且在表述自己的话时不够清晰和准确。而且此时很容易钻牛角尖,走进死胡法,也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不妨大家都来学一学,若都能做到这一点,和谐处人处事将会水到渠成了。
一定要冷静,确定双方情绪状态都好的时候再寻找合适的处理方法,才能进行交谈。不良的情绪是可以控制或化解的,关键在于掌握方法。
(1)情境转移法。
当愤怒陡然出现时,人有五种处理怒气的方法:一是把怒气压到心里,生闷气;二是把怒气发到自己身上,进行自我惩罚;三是无意识地报复发泄;四是发脾气,用很强烈的形式发泄怒气;五是转移注意力以此抵消怒气。其中,转移是最积极的处理方法。火儿上来的时候,对那些看不惯的人和事往往越看越气,越看越火,此时不妨迅速离开使你发怒的场合,你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2)理智控制法。
当你在动怒时,最好让理智先行一步,你可以自我暗示,口中默念:“别生气,这不值得发火”、“发火是愚蠢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可以在即将发火的一刻给自己下命令:不要发火!坚持1分钟!1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2分钟!2分钟坚持住了,我开始能控制自己了,不妨再坚持一分钟。3分钟都坚持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所以,要用你的理智战胜情感。
(3)评价推迟法。
怒气来自对“刺激”的评价,也许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也许是别人的一句讥讽,甚至可能是对别人的一个误解。这事在当时使你“怒不可遏”,可是如果过5秒钟、30秒钟、1分钟,甚至1个小时之后再评论,你或许认为当时为此发怒“不值得。”
我们遇事不可能很冷静,很多时候我们说话带有情绪,会有意无意地去伤害别人,也许在我们说过之后也会后悔,这种伤害也许很难弥补。虽然我们不必要刻意去讨好某人,但是至少我们也得学会保护别人的自尊,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地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在我们和陌生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句话而引起他人的不悦,所以要避免说错话才行。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不去说那句话。为了避免发出不当的批评,在你说任何话之前,都该先想想自己想说什么、该说什么。很多人往往心直口快,根本没想到自己犀利的言词可能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因此说话不能不经过大脑,在要说出口之前,先想想看“如果别人对我这样说,我会作何感想?”“我的批评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在很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多花一些时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你就不会说错话,而引起他人的不悦了。
当陌生人交谈产生不满的时候,应该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你都要“讲出来”、“表示意见”、“跟他沟通”,尤其是坦白地讲出你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绝对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如此说话,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批评、责备、抱怨、攻击这些都是沟通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就是恶语伤人,往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来弥补,正是所谓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甚至于还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终生遗憾!所以沟通不能够信口雌黄、口无遮拦;但是完全不说话,有时候也会变得更恶劣。而且在不理性的状态下,只有争执的份,不会有结果,更不可能有好结果,所以,这种沟通无济于事。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调整。彼此之间,与其把矛盾激化、盲目发泄,不如好好沟通。而好好沟通又是在好好说话的前提下实现的。
好好说话需要你开动脑子,因地因时因人因事而恰当出口。否则随心所欲乱说话,当然就会带来伤害,遗祸多多。总之,说话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更好的交流,好好说话就是要融进你的真情和智慧!那样就会化矛盾为激情,化激情为亲情。朋友是交出来的,恋爱是谈出来的,感情是沟通出来的。所以,有话好好说。
用一个故事来证明:好好说话是一种智慧,一门艺术。
有个小徒弟跟着师傅学做木椅。第一个月的主顾是个年轻人,椅子做好后,年轻人埋怨做小了。小徒弟初来乍到,慌了神儿,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师傅见状,连忙过来对年轻人说:“小了不占地方,您可以随处放,这样也是为了给您节约成本,既精致又实惠。”年轻人想了想觉得有道理,高兴地交了钱走了。
第二个客人是中年人,他对着椅子端详了半天:“这椅子做大了吧?”小徒弟听后急出一身汗,还是师傅过来微笑着说:“您心宽体胖,这椅子正是为您特意做的,再说,放在您的豪华大厅里,也显得落落大方不是!”中年人听了也很满意。
到了第三个客人,是个农民,小伙子心想这回一定要精益求精,不能再让客人挑出毛病来。可万万没想到那农民对地道的工艺一句称赞的话没说,却一个劲地抱怨做的工期太长了。这小徒弟又不知所措了。师傅却乐呵呵地说:“慢工出细活儿,为了出精品,我们宁肯为您多花点时间。”农民转怨为喜,满意地回去了。
第四个客人是个商人。徒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加快了进度,很快就把椅子做好了。然而那商人却嫌完工太快了,担心做工不好,徒弟正无从申辩,师傅走过来不紧不慢地说:“您的时间我们可不敢浪费,您的时间就是金钱啊,我们为您加班加点,紧赶慢赶,这才完工。”商人听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来又多次来店做活。
有些纠纷是因为误会而造成的,因而只要说明缘由,就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冲突也就这样解决了。绝对不能轻易地冲动与对方正面交锋。
大家都希望就事论事,互相平心气和地沟通与讨论,但是就怕有的时候经常因为个人喜恶,大吵大闹,不仅会搞僵彼此的关系,而且自己也会变得不理智。在这样的时候,退让一步,尽量避免正面交锋,不仅会让僵持的关系缓解下来,也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大度和风格。
(1)说话态度要真诚。
注重说话的态度是谈话技巧的基本原则,态度不是指你的行动,而是指说话的本身,因此你必须留心自己的话有什么应注意的地方。尤其在与陌生人接触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你要特别注意自己说话的态度,让对方感觉到你的诚意,让对方知道你是有心在弥补或补救。而且,真诚要由心而生,才能令人感动。你曾否留心过,如果有人把一种主要的意见,用诚挚而易令人感动的语气对你说出来,你的心里就不易产生相反的意见。因此,请记住:激起人的感情,比引起人的思考更为有效。
(2)忍让是一种美德。
其实忍让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成熟、冷静、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一时退让可以换来别人的感激和尊重,避免矛盾的加深,岂不更好。社会就像一张网,错综复杂,我们难免与别人有误会或磨擦,善待恩怨,学会尊重你不喜欢的人,在自己的仇恨袋里装满宽容,那样才会少一份怨恨,多一份快乐,才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明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遇事给自己5分钟,冷静地思考,一定可以拥有更开阔的心境,可以做出更加睿智的决策。
人生百态,各有所爱,你爱吃鱼,他爱吃鸭,虽然嗜好各不相同,但缘份安排大家一桌共食,各自也都吃到了所喜欢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又何必强求别人一定要吃自己喜欢的。如果我们能承认品质各自有异的客观存在,便会对彼此的互异感到快乐,你有你的思维方式,我有我的人生见地,若能互相学习,彼此宽容,就能一团和气。
(3)拔掉自己身上的刺儿。
在对人际关系的描述中,有一则关于豪猪的寓言广为流传。身上长刺的豪猪,在冬天里如果离得太远,会觉得寒冷,而离得太近又会被对方刺疼。想一想,这个寓言是不是非常形象地比拟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有的一种体验——一旦我们刺到了别人,别人也会刺到我们。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长着“刺”。这些刺,来自于那些深深浅浅的不安全感、防卫心理、自卑、自负以及傲慢与偏见。常常没有由来,它们就会在某个时候“出击”,刺痛走近我们的人。如果您渴望与他人迈入深度人际关系,就一定要勇于拔掉自己身上的刺儿。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让彼此都感到舒服的相处方式,才有可能将陌生关系发展成深度关系,彼此享受两个心灵的一段缘分。
(4)主动承认错误,诚恳致歉。
有些矛盾或者纠纷的双方都有调解的愿望,但一时找不到台阶。调解者可以巧妙地代一方向另一方致歉,从而引起另一方的感动而又主动地向对方致歉,这样就可有效地促成双方和解。
勇于认错是很重要的,当你发现自己的言语伤害到他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厚着脸皮不肯道歉。每个人偶尔都会说错话。可是自己一定要察觉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然后马上设法更正。留意他人的言语或其他方面的反应,藉以判断是否需要道歉。如果你确实说错话了,就必须立刻道歉,勇于承认错误,不要编一大堆借口,以免越描越黑。说对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或伤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种软化剂,使事情终有“转圈”的余地;其实有时候你也真的是大错特错,死不认错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
(5)寻求第三方的协调。
当双方僵持不下时,看看有谁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帮助解决问题。借助第三方作为协调的桥梁,双方都可以从第三方来耐心地倾听对方的想法,才能真正了解各自的立场。让对方知道自己非常在乎彼此的关系;一方先加重了筹码,另一方就会受到鼓舞从而也积极改善双方的关系。
而且,往往第三方的在陌生人认为是比较客观的,第三方所说的话都比较能让彼此之间信服。靠双方的交流沟通的效果不好,但千万不能因此就结下梁子,不如就借助这个第三方来化解“梁子”。所以借用旁人的帮助和协调,打开僵局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好办法。
社交中,你要想在谈话时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少了圆场术的支持,很可能会让你错失一个良好的人缘资源。在需要“圆”的时候圆通一些,便能在复杂的人情关系中畅通无阻。这种做人的技术就是善于圆场,它的功能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尴尬,打破僵局。
在交际中遇到尴尬的场面时,做到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双方的心理,然后运用说话技巧,借助恰到好处的话语及时出面打圆场,化解尴尬,维护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宝贵,也确实是十分必要和值得重视的。要想成功地打圆场,可以针对实际情况,灵活对待,或用幽默的话语转移话题,制造轻松气氛;或指出各方观点的合理性,强调尴尬事件有其合理性;也可以故意歪曲对方话里的意思,而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释;还可以肯定双方看法的合理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打圆场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但是没有一条总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靠在不停的打圆场失败中提升经验。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转移话题,制造轻松气氛。
在交际场合中,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弄得交谈双方都很对立,甚至阻碍交谈正常顺利进行时,我们可以暂时回避,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来活跃气氛,转移双方的注意力,或者通过幽默的话语将严肃的话题淡化。我们在打圆场时要抓住一点:帮助争论双方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争执点,灵活地分析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彼此看法的相对性和包容性,从而让双方停止无谓的争论,使原来僵持的场面重新活跃起来,从而缓和尴尬的局面。
(2)找个借口,给对方台阶下。
在社交活动中,能适时地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人免丢面子,是圆场的一大原则。不要当众揭对方错处或隐私,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短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所以,在交际中应当尽量避免触及这些敏感区,免得对方当众出丑,感到难堪甚至恼怒,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只要“点到为止”!而且不要过分渲染对方的错误,当你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无关大局,就不必张扬,以免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子变得显眼起来。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旁人觉察。
(3)善意曲解,化干戈为玉帛。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或第三者由于彼此言语之间造成误会,常常会说出一些让别人感到惊讶的话语,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举止,从而导致尴尬和难堪场面的出现。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误会”的办法,装作不明白或故意不理睬他们言语行为的真实含义,而从善意的角度来做出有利于化解尴尬局面的解释,即对该事件加以善意的曲解,将局面朝有利缓解的方向引导。这时候从善意的角度,对双方的语言作出“歪曲”的解释,善意的曲解并不是单纯的和稀泥、掏浆糊,而是弥补别人一时的疏忽,消解别人心中的误解和不快,促成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因而是一种很有效也很有必要的交际手段。
最后要注意了,“打圆场”不是不着边际的奉承,也不是油腔滑调的诡辩,它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认真学习并掌握这种艺术,注意在特定的场合中“察言观色”,适时得体地“打圆场”,能有效地摆脱尴尬和烦恼。
人际交往中需要深谙方圆之术,运用圆场技术支持,方能功德圆满。一个好的圆场者像是一个“救火队员”,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迅速给受困者以台阶。做几个测试题看看你是否善于打圆场吧!
(1)面对朋友之间出现的矛盾,你会找平衡,各打五十大板:
A.是的,经常如此 B.偶尔这样做 C.很少如此
(2)在调解别人之间的矛盾时,你还善于动之以情,劝中带威:
A.是的,经常如此 B.偶尔这样做 C.很少如此
(3)当你的朋友为争论一个问题针锋相对,话语逐渐尖锐时,你会站出来以公正的态度说话:
A.是的,经常如此 B.偶尔这样做 C.很少如此
(4)你会为争论中处于弱势的一方着想,既巩固了争论结果,又为你们的友谊打下铺垫:
A.是的,经常如此 B.偶尔这样做 C.很少如此
(5)如果自己出现了言词失误,你会自我调侃自嘲,把姿态调低,寻找台阶:
A.是的,经常如此 B.偶尔这样做 C.很少如此
(6)人都是有虚荣心的,适当的场合你会用恭维的方式,把不好的局面变轻松:
A.是的,经常如此 B.偶尔这样做 C.很少如此
(7)在紧张的时候,你也能幽上一默:
A.是的,经常如此 B.偶尔这样做 C.很少如此
(8)面对刁钻的提问,尤其在公众场合,你会用模糊的词语、假设的句法:
A.是的,经常如此 B.偶尔这样做 C.很少如此
(9)别人有求于你而又不能不拒绝时,你会尽量以友好热情的方式表示拒绝:A.是的,经常如此 B.偶尔这样做 C.很少如此
(10)当别人讲无关大碍的谎言而被你看穿,你会:
A.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B.介于A与C之间 C.当面拆穿
评分标准:
选A得3分,选B得2分,选C得1分,请将分数加总。
测评结果:
24~30分你很善于打圆场。当他人陷入窘境,你能主动解围;自己造成失误,你善于补救,自圆其说;落入社交僵局,你能通达求变,打破冷场坚冰;与人产生不快,你也能和“稀泥”,保持体面,从而把事情摆平。
17~23分圆场之“圆”没有一成不变的技术,圆场之“场”也无特定的情形。因此,以什么时间、什么样的角色和态度介入都有学问。你有时也在用着一些打圆场的技巧,但也要时时留心学习他人的高明做法。
10~16分在和人的交往中,几乎谁都免不了遇到尴尬的场合,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很强,如果不会很好地打圆场,可能会让别人或自己丢面子。虽然你打圆场的技艺不高,但凡事需要有心人,只要用心适应不利环境,善于体会,那么将来无论什么“场”你都能“圆”了。
这样交友顺理成章
问候语会让对方感到“这个人很关心我”,从而认为你是一位值得结交的人。
除了双方互相交换联系方式之外,相约下次见面也是很关键的。通常会礼貌性地寒暄“有空一起吃饭”,这其实是交际不佳的人屡屡使用的应酬话。如果你想对某人表示一下友好或敬意,那你务必当场约定彼此抽空见面的时间。“不知您下周三是否有空”这种提议方式很必要;而“有空吃顿便饭”则可能会使彼此的关系就此终结。
(4)告别时刻,不能马虎。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记忆或印问候语会让对方感到“这个人很关心我”,从而认为你是一位值得结交的人。
除了双方互相交换联系方式之外,相约下次见面也是很关键的。通常会礼貌性地寒暄“有空一起吃饭”,这其实是交际不佳的人屡屡使用的应酬话。如果你想对某人表示一下友好或敬意,那你务必当场约定彼此抽空见面的时间。“不知您下周三是否有空”这种提议方式很必要;而“有空吃顿便饭”则可能会使彼此的关系就此终结。
(4)告别时刻,不能马虎。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记忆或印象具有“记忆的系列位置效果”,也就是说,人的记忆或印象会随着它的话语中出现的位置的不同而有深浅之分。一般来说,最有效果的是最初和最后的位置。所以,在事情进行过程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或出现某些小问题,如果能在最后关头将良好印象深植于对方心中,就能挽回原来造成的损失。
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首脑、议员在处理民众的陈情案时往往采用这种技巧:接受陈情案时,并不送对方到门口;否决时,必定恭恭敬敬地送到大门口,一一握手道别,让那些没有达到目的的人怀着感激对方已尽力的心情回去。我们在日常交际中也要注意告别时的语言和动作。热情招待朋友之后,人刚走出去就把大门砰地关起,前面的款待也将前功尽弃。与人会谈结束的时候,如能将自己的感激之情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一定会给对方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告别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时段和内容。如果告别能留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和久远的回味,那就是一种成功的告别。成功的告别大致包含如下这样一些要素:
①略作铺垫。告别不应该是社会交往中的“急刹车”,应在之前略有一点铺垫,使对方对告别有一个思想准备。比如说,你在一刻钟之后有一件事要干,那不妨在这之前把情况向对方说清楚,这样对方会把要说的言简意赅地说出。如你不事先给对方打招呼,突然一看表说“我要走了”,就显得唐突而失礼了。
②适度寒暄。在告别之时,可以作一些适度的寒暄,如对长者、师者表示问候,请对方保重身体等。对待同辈朋友,可以问候其父母,祝其安康。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对方表示良好的祝愿。
③相伴一段。如果在与对方告别时,能相伴一段路程,那是很温馨的事。这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说些依依惜别的话,把相聚时还没说完的话说一说,同时也表示自己对对方的深情厚谊,在礼节上更加完美。
④挥手而别。采用挥手告别的正确做法是:身体站直,不要摇晃和走动,目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可高扬右手,也开双手并举,但不要只用左手挥动。手臂要尽力但显得自然地向前伸,不要举得过低,也不能过分的弯曲。掌心要向外,指尖要朝上,手臂要左右挥动。如用双臂道别,两手要同时由外侧向内侧挥动,不要上下摇动或者举起双手而不动。
⑤目送远去。不少人告别的前期礼仪都不错,但是到了最后关头会失礼。对方刚上车辆,或步行还不很远的时候,送别者一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这会使人感到很扫兴。应该让对方远去以后,送别者才离去,那样在礼数上就周全了。
(5)无事也登三宝殿。
中国人串门落座之后常爱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了。其实这正是台下功夫不到家的一个明显例子。会处事的人常常无事也登“三宝殿”,平日很注意与人保待联系。哪怕是一个电话也好,一封简短的邮件也好,让别人知道他们在自己心目中占一席之地。如果非到有事才找人,未免显得太过功利主义,容易惹人反感。
大家打招呼习惯说有事来找我,而社交的规矩是没事情的时候找人才能积累情感与彼此的粘合度。有事找人是用人,没事找人是情感投资。我们要更多在没有事情的时候给人电话、吃饭、聚会与旅行。“我到附近来办事,顺便来看看你”这种说法,更能让对方觉得你心里装着对方。
不是要等到非沟通不可的时候才去沟通,沟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牢记,无事也登三宝殿。
(6)一回生,两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我们在与对方套近乎的过程中,切忌一个“急”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过程,首先使对方产生亲近感,是给予对方好印象的基本条件。可是在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之后,假若要与对方保持长期联系,又该如何经营这段友谊呢?这必须讲究方法和步骤,掌握一个原则:一回生,两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
而要满足这项原则,利用这种“分散效果”,也就是要采取分散渐进的方法,而且是长期的,在对方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给对方留下强烈印象。我们知道一天用功2小时,连续一个礼拜,要比一口气熬夜念12小时的书更加有效。交朋友也是这个道理,整天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长时间交往的朋友相比,其实后者往往越能维系交情。
人都是有戒心的,如果刚见一两面,你就报以“熟”的态度,那么对方可能对你报以戒心,深怕你另有企图。但是第二次见面时,你的态度就要积极主动,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并且也回应你的热情。此时你要把握个度,以防过分“热情”使对方有压迫感。要循序渐进,看清楚对方反应,而且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不要过多地暴露自己的信息。若对方非善类,你岂不是自投罗网了吗?
(7)强扭的瓜不甜——撇开志不同道不合的人。
对于陌生的人,我们一看他的外表,二看他的说话,再看他为人处世的做事风格,很快就会获得对他的整体评价。因为跟不同的人交往你的生活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试着结交那些能让你快乐和成功的人,你就在追求快乐和成功的路上迈出最重要的一步。对生活热情的人,他们的热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同他们为伴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希望,会让我们更成功。当跟陌生人交流出现不愉快的时候,通常99.9%的情况下,只要大家相互迁就一下——比如说用你举手之劳,帮别人一个小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由于种种原因,生活中总会有些不如意的事,有些令你讨厌的人。
对于这些人,是否继续维持相互间的关系,有时候你还需要慎重考虑。如果对方的确出现了严重的品行问题,或者是不能原谅的缺点,那么就应该尽量远离。如果对方仅是偶尔如此,并且试图改善,那么你还是可以给他一些机会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你不喜欢自己在对方面前表现出的姿态,那么就应该考虑中断这段交往。谁都喜欢拥有一段让我们展现最好的一面,不断帮助我们改进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坚决果断地摒弃一些不良的伙伴关系,有助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发现、培养真正富有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和友谊。
如果不了解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文化、习俗、宗教及生活习惯等,那么在交流、沟通、运用上就容易套用本国的文化和习俗,往往这是造成交流障碍的原因。因为语言不通暂时造成交流障碍,每个人都会表示理解,因为毕竟你们讲的是不同的语言,可以慢慢提高。但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人格、品行上的误解,甚至有可能导致和预期相反的结果,毁掉了你们交谈的机会。
举个例子来说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人在交谈中讲究“eye contact”,交谈的时候双方要注视对方的双眼,而中国人对此的看法则是:这样“直勾勾地”盯着别人不太礼貌。但西方人士却认为,交谈中双方彼此“两眼直视”,说话者表达出了自己的真诚和坦白,倾听着则表达出自己对话题的兴趣和对对方的尊重。(我的文章分享结束,喜欢我的知识点赞和关注,以后会有跟加有价值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