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临
01
最近很喜欢一首歌,宋冬野的《鸽子》,有两句歌词怎么也听不腻:
他们在别有用心的生活里 / 翩翩舞蹈
你在我后半生的城市里 / 长生不老
从古至今不管哪个朝代哪个国家,很多人一生所求不过就是这四个字:长生不老。
可话说,不少人就想在老去前死掉啊。他们似乎并不眷恋此奢望,一是反正也不可能,二是,活那么久做什么呢?想了想,眼前出现一片荒凉乌黑的盐碱地,扫兴地扭头作罢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罗曼·罗兰也曾说过:“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
不过换个说法,人们或许就乐意接受的多:如何永远年轻?嗯,毕竟比起怕死,怕老怕丑更符合人们当下的心态。
02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说了一件事:
一个朋友下班时碰到组里新来的两个年轻开发,他们兴冲冲的问他要不要周末去听某个线下论坛,来的是谁谁谁,主题特别棒,还有对最新某种技术的应用分析。
而他笑着摇摇头,当时只想着老家要不要买房,信用卡又要还了。
村上春树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确实。
当到某个年龄后,连我这么粗神经的人都开始捕捉到些许敏感的Moment。耳边也听到人们经常发出类似的声音:
“你该安分工作了。”“你该找对象了。”“你该结婚了。”“你该生小孩了。”“你该生二胎了”“你该准备养老了”……
实际上,在我心中并没有二十、三十、四十岁的女人应该做什么的概念,只有少女、少妇或大妈之分。在我认识范围内,有二十出头的大婶,也有近40岁的少女。
对外界的态度,是二者的区别。
人的生活其实在好奇心熄灭的一瞬间,就game over了。此后便在属于自己的鸽子笼内,原地旋转、跳跃、不停歇。
在封闭的空间总是老的特别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想通过旅行或看书,了解更多的世界和更多的人的原始欲望。
03
看到一则校园暴力的新闻,留言区浩浩荡荡:“活该啊哈哈!”“打死算了!”“真是狗咬狗!”旁边一堆赞。
好奇点了一位留言者的头像,看到他之前的动态:刚注册2天评论了十几条,基本每条都是“傻逼”、“呵呵吹吧你”,一路火光带闪电。
不知道那位兄台是在刷存在感,还是恰巧心情不好。
充满戾气似乎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倾轧总在不经意间擦出火星,再燃起莫名其妙的大火,而自己在狭小的空间内也难逃被波及的命运。
实际上,内心局促则情绪发酵,于是一旦找到某个缝隙便迫不及待地泼上一桶愤世嫉俗,或是无仇无怨的幸灾乐祸。
最终也将自己置身于世界的对立面。
前一段看了PAPI酱和积家的合作广告,里面说到一句:
“ 如果我们所有人,能尽量对每一个人都抱有善意,尽量不对任何人都加以恶意的话,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
看到和原认知不一致的观点,是否先不急着咒骂?看到人家过的顺风顺水,是否可以把重点聚焦至他背后的付出上?发现别人的世界和你不同,是不是可以试着了解?
毕竟生活之外有生活,生命之外有生命。
反观另外一层:你有没有发现,越是优秀的人和群体,越倾向于选择友善真诚的态度。因为什么样的人,会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一个人的视野取决于他的容量:能发现不同的空间,也能见得别人好。反之则会失去大量自我进化的机会,以同样的姿态蜷缩在同一个逼仄空间。
然后锲而不舍地骂骂搡搡,骂骂搡搡。用中四傲娇男青年“纯银V”的话说:
Just过嘴瘾,Really顶个屁。
04
人生区区900个月,世事如白云苍狗。很多事情细思无解,只能自渡。
我们注定无法像本杰明拥有返老还童的一生,事事也不可能都如《春光乍泄》中,何宝荣的口头禅一般:“不如我们由头来过。”
保持好奇心,保持悸动,能看到他人光芒,或许可以多看几天跳跃的世界吧。
岁月神偷过时不候。祝我们长生不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