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論厥陰脈證。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未經汗下而煩躁,為陽盛,汗下後而煩躁,是陽虛,汗多既亡陽,下多又亡陰,故熱仍不解,薑附以回陽,參苓以滋陰,則煩躁止而外熱自除,此又陰陽雙補法。
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五錢〕,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二服。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當發汗而反下之,下後不解,復發其汗,汗出而裏陽將脫,故煩躁也,晝日不得眠,虛邪獨據陽熱分也,夜而安靜,知陰不虛也,不嘔渴,是無裏熱,不惡寒頭痛是無表證,脈沉微,是純陰無陽矣,身無大熱,表陽將去矣,幸此微熱未除,煩躁不寧之際,獨在乾薑生附,以急回其陽,此四逆之變劑也。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內陽虛,故脈微細,外陽虛,故振慄惡寒,即乾薑附子證。
右論四逆加減證。
吳茱萸湯證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脛而言,此云手足,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陽猶在,歧伯曰,四末陰陽之會,氣之大路也,四街者,氣之經絡也,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從合,故用吳茱萸湯以溫之,吐利止而煩躁除,陰邪入於合者,更得從陽而出乎井矣。
乾嘔,吐涎沬,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不頭痛者,半夏乾薑湯主之。
[[嘔而無物,胃虛可知矣,吐惟涎沬,胃寒可知矣,頭痛者,陽氣不足,陰寒得以乘之也,吳茱萸湯溫中益氣,升陽散寒,嘔痛盡除矣,乾嘔吐涎是二證,不是並見。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胃熱則消穀善饑,胃寒則水穀不納,食穀欲嘔,固是胃寒,服湯反劇者,以痰飲在上焦為患,嘔盡自愈,非謂不宜服也,此與陽明不大便,服柴胡湯胃氣因和者不同。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湯先七次〕、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吳萸溫中散寒,則吐利可除,人參安神定志,則煩躁可止,薑棗調和營衛,則手足自溫,頭痛自瘳矣。
諸嘔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反胃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反胃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茯苓澤瀉湯
茯苓、桂枝、白朮、澤瀉、甘草、生薑,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
橘皮,生薑。
嘔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大棗、生薑、甘草、人參。
右论厥阴脉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未经汗下而烦躁,为阳盛,汗下后而烦躁,是阳虚,汗多既亡阳,下多又亡阴,故热仍不解,姜附以回阳,参苓以滋阴,则烦躁止而外热自除,此又阴阳双补法。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钱〕,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二服。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当发汗而反下之,下后不解,复发其汗,汗出而里阳将脱,故烦躁也,昼日不得眠,虚邪独据阳热分也,夜而安静,知阴不虚也,不呕渴,是无里热,不恶寒头痛是无表证,脉沉微,是纯阴无阳矣,身无大热,表阳将去矣,幸此微热未除,烦躁不宁之际,独在干姜生附,以急回其阳,此四逆之变剂也。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即干姜附子证。
右论四逆加减证。
吴茱萸汤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此云手足,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歧伯曰,四末阴阳之会,气之大路也,四街者,气之经络也,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从合,故用吴茱萸汤以温之,吐利止而烦躁除,阴邪入于合者,更得从阳而出乎井矣。
干呕,吐涎沬,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不头痛者,半夏干姜汤主之。
[[呕而无物,胃虚可知矣,吐惟涎沬,胃寒可知矣,头痛者,阳气不足,阴寒得以乘之也,吴茱萸汤温中益气,升阳散寒,呕痛尽除矣,干呕吐涎是二证,不是并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胃热则消谷善饥,胃寒则水谷不纳,食谷欲呕,固是胃寒,服汤反剧者,以痰饮在上焦为患,呕尽自愈,非谓不宜服也,此与阳明不大便,服柴胡汤胃气因和者不同。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汤先七次〕、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萸温中散寒,则吐利可除,人参安神定志,则烦躁可止,姜枣调和营卫,则手足自温,头痛自瘳矣。
诸呕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反胃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反胃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
茯苓、桂枝、白朮、泽泻、甘草、生姜,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
橘皮,生姜。
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