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作。
木犀:指桂花。
吕郎中:即吕祖谦。
秋意渐深,桂花飘香!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她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堪称一绝。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那一簇簇、一串串金黄色的桂花缀满枝头,微风过处,花香弥漫。
秋高气爽,皓月当空,明月中有“吴刚伐桂”的传说。桂花飘飘,天上的宫殿都已经装满了桂花,余下的散落人间 。桂花是上天洒落人间的,自然是不同凡响。
原文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秋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译文
天高气肃,正是月色通明、初秋月夜景象。汉代长安的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引入天空,悬拟出天宫收储桂花已经盈满。乐意散落在人间,只是怕群花染了凡俗。绽放在这秋天的夜晚,意在唤回已去的春意,重留温暖于人间。深情眷注入人间,又何曾自甘幽独呢?
是天上的余香遗泽。只怪一股春风,香气绵延数十里。坐对花旁,只见桂花形似金粟。芙蓉花只能增添愁思,更何况那只能助人凄凉的菊花。开在深秋,难以入俗流,只爱寻找那高尚的行迹。
创作背景
词题中的“木樨”是秋天开放的一种桂花,花瓣很小,但花香浓郁。陈亮在词里借助木樨表达自己关于用世与忤世问题的一些看法。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吕祖谦担任礼部的一个郎官,可是他疾病缠身,这年四月便因病而辞官归乡。据说陈亮,曾经去看望吕祖谦,两人诗酒谈天,一直说到大半夜。吕祖谦对陈亮非常赏识,便用《左传》中子产的故事来激励他,陈亮听完后十分快慰。后来陈亮写了一首词,寄给了吕祖谦,这首词便是下面这首著名的《桂枝香》。
吕祖谦讲究“明理躬行”,他反对空谈学问,主张学以致用,这和陈亮有着相同的看法,所以,经过一夕交谈之后,陈亮便将吕祖谦视为知己,他写下这首咏木樨的词作,寄给知音,同时表达自己的心声。
赏析/鉴赏
《桂枝香·观木犀有感寄吕郎中》是南宋词人陈亮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借花言志,词旨高远,层层转进,曲折深沉。下片改为词人自己出面评说,进一步展示出更高的、晶莹澄沏的内心世界。全词处处摄花之魂,处处见我风骨,却又通篇无一字直诉我胸怀处,所谓若即若离,深得咏物神髓。结处暗寓平生意气,感慨遥深。
秋天的夜晚,天穹如洗,皓月当空。相传月中有桂树,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到月中满树桂花的美景。开篇三句中的“天”、“月”都是为下文桂花“散落人间”作铺垫。“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两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的诗意,月中桂花盛放,天宫已经存放不下,暗指桂花已散落人间。
散落人间的桂花是天宫之花,凡俗的群花自是无法与之相比。“不辞”两句表面写花,实则是陈亮内心感情的吐露。他自视极高,以月中桂花自喻,表示愿意为人世出力,却又唯恐“群花”自惭形秽。不直指“群花”凡俗,却说“怕群花、自嫌凡俗”,视角巧妙,立意更进一层。
“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作者对自己的高洁心志作了更进一步的描述。“我”并非故作矜持、自甘幽居,之所以不在三春时节与百花齐放,而选择在这秋天的夜晚独自吐露芬芳,其实是为了唤回几分已经逝去的春意,让世人重新感觉到一丝明媚和温暖。这几旬涵义丰富,国势不昌,词人满腔热情似火,欲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建立一番功业的愿望展露无遗。
下片前三句承接上阌桂花“不辞散落人间”的意蕴。“怪”字用得非常巧妙,难怪“一树香风”可以“十里香续”,原来是天宫散落人间的余香。“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坐到花旁,闻其幽香,观其花色,种种秋花仿佛现于眼前。“坐对”二字神来之笔,显出无限的亲昵,仿佛人与花可以交流。
“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秋日,也是木芙蓉、菊花盛开的时节。可是杜甫“芙蓉小苑人边愁”的诗句却让我看到木芙蓉就满腹愁思。面对东篱菊花,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情景,词人内心只感凄凉。木芙蓉、菊花都只会让秋意更浓,怎么能“唤回春意”呢?这几句表面看是对秋花作出评价,实际上还暗含对边关烽火的忧虑和对陶渊明归隐之举的不赞同。
末尾三句又回到桂花身上。词人感叹桂花易开易落,开在深秋,颜色素净。而他心志又过于高洁,喜欢追寻先贤的足迹,再次借桂花抒怀,自慨平生。这几句正言反出,无限悲愤和幽怨喷薄而出。
词人以花寄情,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下此词。词中句句写花,但所咏心志却一目了然。整首词深得咏物神髓,毫不晦涩。桂花高标远致、心怀高洁,词人雅量高致、光明磊落,花中所隐之人呼之欲出。
名家点评
原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赖汉屏:这阕《桂枝香》,就其语言论,句句当行本色;观其前后两结,语意尤其高远,逸响可歌,何尝有一句粗豪语?就其风格论,高华端凝,不仅远在“横肆”之外,抑且别具典雅幽秀之美。但这种“秀”,是其秀在神,秀而有骨,故终不失龙川气象。(《唐宋词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这首词的作者陈亮,乍一听似乎不是很熟悉,但如果提起辛弃疾的那首脍炙人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辛弃疾口中的陈同甫就是陈亮,而且《破阵子》也是辛弃疾写给好朋友陈亮的一首词作。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陈亮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尤其是他的政论文气势纵横,往往能一笔切中要害。陈亮的豪放词很有特色。史载陈亮“生而目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陈亮从青少年开始,就显示了他的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非凡。
陈亮的这首《桂枝香》是寄给吕祖谦的。吕祖谦是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家、历史学家,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
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虽然是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之间的一场学术辩论大会,但吕祖谦从中斡旋,促成这次彪炳史册的学术大会,由此可见,吕祖谦在文化界的影响力。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