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视频,说的是有一个男生,他成长的路上从来没获得过父亲的一句肯定,甚至小十年的时间都是跟着老人生活。他的父亲从不夸他,无论他表现得有多好。
假设别的孩子可以随时拥抱自己的父母,那他就是只敢躲在墙角悄悄张望的怯懦小孩。为了一句肯定,他可以咬牙努力很久,不分昼夜。可是他的父亲还是没有夸过他。甚至与他说话只谈缺点,只提批评。
他的母亲呢?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没管他,母亲也一样。
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感受不到他们的爱。这是很典型的原生家庭问题。
最近几年,人们对原生家庭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多了。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根苗子,那原生家庭就像他的土壤。充满爱的土壤能让苗子更加健壮地成长,而从不表达爱的土壤有更大的概率会培育出蔫蔫儿的苗子。
而且,这块土壤,太不坚固。
争吵、离异、父母本身性格,都会影响土壤的好坏。它脆弱得就像一根线,轻轻一点就着。
生下孩子很难吗?跨过了开头的坎,并不是一了百了。至少在孩子学会独立之前,父母还要陪伴他十年的漫长时光。更难的也许是如何爱他,如何让他感受被爱。敏感、猜忌、多疑,为何要让这些出现在孩子身上呢?爱与被爱,都应该是一生的命题。
何况,即使是一根十分粗固的绳子,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消磨。
而我们就像站在绳子上的蚂蚱,一只蚂蚱要做的,就是去寻找残破的绳子下的一张能兜住自己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