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乘风破浪》里,徐太浪连着说了三句“感谢”他老爸的话,但感谢的内容,句句都很刺耳,句句都可以让这个做父亲的很难堪。
越是最深爱的人,往往伤得最深!爱恨交加的感情,大概不是徐太浪一人内心的愤懑。中国式的父母子女关系,总是在管教——反管教、训斥——反训斥、爱——挣脱爱里,跌跌撞撞的上演家庭成长的剧目。一部分家庭,爱、管教、训斥的模式,获得了成功,而还有一部分,孩子大了,父母老了,爱成了甩也甩不掉的束缚,互相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哪怕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父子,共吃一锅饭的母女,想要真正互相理解,有时也比较难,除非也能像徐太浪这样穿越一下,回到当初,看看那时的父或母是怎样的付出,才能有所体会如今的指责。其实正是因为是家人亲人,才越希望被对方瞧得上眼、想要证明自己有价值。
不养儿不知报父母恩,这些话,年轻的一辈们不是不懂,而是很难做到。
在学校、在公司、在单位、在人前,哪怕是个人见人爱八面玲珑的活宝,到了她(他)父母面前,依然一言不合就耍横,会想甩脸子就甩脸,说不高兴就翻脸。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哪怕被伤千次百次,最终投降的还是父母。
有人说与家庭教育有关。
好吧,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相同。像徐太浪这样从小不被待见着长大的,反讥成仇的可能性是比较大,存在的真实性也比较可信。
有位朋友的朋友,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有文化的父母,替她安排好一切,从小她也是乖巧听话,长大听从父母的安排,让去哪儿上班,就安安稳稳的在哪儿上班,工作能力也不差;婚姻大事也服从父母心意,相亲结婚生子,尽管打小就听说她收情书受到手软。
朋友问她,为什么能这么听话,那时候的她,回答得通情达理,尽显大家闺秀的修养,说自己已经习惯父母的安排,况且都是为她好,没有什么值得摇头的地方。
再听到她的故事时,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妈,而此时的她,毅然站在了白发苍苍的父母的对立面——她要离婚。
我惊愕朋友所说的消息,但转念一想,凭我所了解的她的性格,这一招绝对是这么多年反抗情绪积压的后果。
不是不再通情达理了,不是不再大家闺秀了,大道理她也不是不明白。她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什么时候生二胎也是由父母决定的,连坐哪趟车下班都是父亲规定好的路线。她只不过是个向外人炫耀父母教育成功的资料,标签儿。她活得不是她自己想要的样子,何况她还怀着颗,被认为不太安分的心。
这样的父母之爱,对她来说,是压迫,不比旧社会那个痛苦,压迫越“大”,反抗越强,鱼死网破都不惜。
我让朋友别劝了,越劝她越会觉得自己委屈,越劝她越觉得她为父母“牺牲”得太多。她是个有文化的人,也是孩子的妈妈,时间应该是最好的良方,纵然婚姻生活真的走到尽头,也会有她排泄完情绪,幡然醒悟如此对待父母不该的时候,只不过她的父母可能要多伤心一会儿时间、多承担一下现实被改变的压力。
天下父母操心的对象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也许这个过程中,方式不太让人理解,方法有点简单粗暴,结果有些过于像走秀。但排除极少数另类情况,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用这些“少走弯路、胳膊肘往里拐”的心思指导着他们的行为,维护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这块肉。
所以,吵架了,后悔说出那些互相伤害的话了吧?尤其是生你养你的父母面前,实在是没资格这样。
冷静冷静,过一段时间吧!冲动是魔鬼!
要说咱的娃,没心没肺发飙结束后,卖萌装傻:我有嘛?没有啦!人家刚才冲动啦!都已经过去的事了,不要跟我计较好不好!外加无数表情,呵呵,听了这些东西,哪个还会继续生气下去呐!我可学不会她这套,但也会稍稍被传染,尽力自动调整自己对待家里亲人的语气、态度。
好好说话,好好理解,也许一切都不应该比想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