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唠叨,用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信

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信,远离无力感。

孩子喜欢玩过家家,尤其喜欢扮演爸爸妈妈、医生、老师等角色,他们在游戏中了解自己,锻炼能力,变得越来越自信。

孩子通过游戏认识世界、观察世界,比如婴幼儿的孩子特别喜欢往地上扔东西,每次都能看得哈哈大笑。他们喜欢撕纸,甚至放在嘴里尝一尝,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新奇的,每件东西都能成为玩具。

长大一点的孩子,喜欢和同龄的孩子一起游戏,即使是最简单的跑步比赛,都能玩上半天。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她选择去做的任何事情,这是一种主动选择。

有一段时间内我们经常做核酸检测,朋友家的孩子一开始很害怕,哭闹着不肯做。后来她们玩了一个游戏,在核酸检测排队时,有个1米线,朋友和孩子说:“咱们来玩贪吃蛇的游戏吧,每个一米线都是我们的食物,轮到咱们了,就往前一格,吃掉它。”

两个人在排队时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一口一口吃掉食物。等快到的时候,朋友说:“现在贪吃蛇快到终点啦,我们等会就把嘴巴大大的张开。”

孩子开开心心做完检测,最后朋友夸夸她:“你刚刚真勇敢。”

孩子在游戏中驱逐了害怕,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

我们看多了在核酸检测时大哭大闹的孩子,见过了很多家长用说教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最后发现,唠叨说教的效果最多等于零,那不如换个有趣的方式和孩子玩吧。

经常受挫的孩子,或无法通过游戏获得掌控感的孩子,通常会陷入一种困境,即“无力感的堡垒”。

他们容易缺乏勇气和自信,担心受伤、害怕被拒绝,逃避、不愿意主动探索世界,经常说:“我不会,我不想要……”。

我们要全身心与他们一起游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建自信。

游戏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很多父母会说:我哪有那么多时间总和孩子玩游戏?

其实仔细算一算,游戏的投入产出比非常高,毕竟我们花在唠叨、发脾气以及不停催促上的时间,加起来可比游戏的时间多出太多了。

有一次回家路上,我家孩子闹情绪不想走路,在一旁说到:“我好累,走不动了……”

以前我会说:“再坚持下,马上到家了。”或者“走不动也要走啊,不然咱们就没法回家了,妈妈可抱不动你。”

剩下的这段路就走得异常艰难,走几步孩子就闹一下。

这次我试了试新方法:“你看看脚下的格子,咱们数数看回家需要走几个格子?”

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格子上,不知不觉就快走到家了。她还会和我讨论:“有的格子大,有的格子小。妈妈,我们每一步都要在格子里,不能踩到线哦。”

在这种游戏的氛围下,我们轻轻松松就回家了,避免了争吵和唠叨。

游戏随时随地都能发生,有时孩子不愿意走,我们就采取和她比赛跑步的方式,也能马上调动起孩子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往前了。

游戏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早已失去了游戏的能力。很多家庭的生活很正常,但是缺少了热情和欢乐。

孩子天生就喜欢游戏,一个在童年时无忧无虑、尽情玩耍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获得轻松愉悦的好心态。

孩子在游戏中将内心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他们不会也无法用别的方式告诉你。我们需要聆听,他们需要倾述,所以最好的方式是,父母用孩子的方式加入孩子的游戏中,让双方的语言处在同一频道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