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绿色地面漆好难闻,新刷不久吧?不过穿着白色无尘服的员工在车间有序忙碌的样子,干净整洁有序!路过的办公室整齐摆放着一溜溜电脑,电脑前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工作,好气派!”这是我们仓库组长胡守银第一次进到绵阳市经开区三江工业园区四川宏发工厂面试时的感受。2007年1月,经朋友介绍,本就是绵阳人的老胡选择进入四川宏发,同年5月,老胡的老婆也加入宏发,他们两口子这一呆就是15余年。
刚进入公司,老胡主要负责零件收货和发料,那时候四川宏发工厂从2006年搬迁的1条3FF手工线,发展到3条3FF手工线,每条线都有四五十人/班,每个班能产出约3万产量。当时还没有物料配送的概念,零件收发都是老胡1人搞定,车间自己到仓库来领取物料。
老胡说,不要看现在李洪荣(现企划仓库叉车司机)开着机动叉车,半小时就把一货车的零件卸完,当时可没有机动叉车,每次收货都是一个大工程。每次零件快要到的时候,老胡就开始“抓壮丁”,把科室有闲的青壮年“抓过来”协助卸货。货车一到,老胡就叫上一个同伴先把脚踩堆垛车推过来紧挨货车放置,然后开始用脚使劲把车叉踩起来,1人踩累了换个人再踩,直到车叉齐平货车。同时另外3个人已经爬上货车开始搬运零件箱,几百斤的零件被整整齐齐码放在封闭的木箱子里,全靠这3个人将其抬到车叉上。这时堆垛车两旁各站了2个人扶着车子和零件箱子避免零件倾斜,1人顶着车子,看着物料箱一放好,就一起把堆垛车拉出来,把零件放下来,老胡再用叉车将零件箱拉到一边收货入库。如此往复,这一车零件,6-7人,花费3小时才能卸完。
“这最苦的时候,还得是在中江过渡厂房的那1年。”老胡回忆道。
绵阳作为5·12地震重灾区,四川宏发工厂亦不能幸免,回想5·12地震仍历历在目,心有余悸:掉落一地的吊顶、砰然倒地的零件、产品、仪器、破碎一地的玻璃窗……无一不透露着地震后的破败与狼藉。四川宏发不得不提前转移到中江,2008年7月开始搬迁,历时3个月,因中江新厂房还未竣工投产,便在中江职中斜对面租了一栋楼,大家都称之为“过渡厂房”。过渡厂房一共4层楼,一楼是零件仓库、绕线车间,二楼是成品仓库、装配车间(3条线,HF3FF系列 2条线,HF32F系列1条线),三四楼是食堂和宿舍。楼层没有电梯,所有的物料全靠员工们一摞一摞上上下下搬运,员工们每天上下班、吃饭轮休时排队从一楼报一摞零件上去,从二楼抱一摞成品下来成了那个时期每个人心里最难忘的画面。
2009年8月,中江一期厂房竣工投产,大家又开始新一轮搬迁,不同于从绵阳搬到“过渡厂房”,这一次大家都很兴奋,蓝白相间的新厂房、宽敞明亮的仓库和生产车间、便利的电梯、还有美丽的宏发西湖、职工宿舍以及属于自己的食堂,一切都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样子。当时二期厂房还未修建,公司给需要的员工分了一块土地,员工们可以在这块地上种种菜,每天下班都能看到租住在公司三号门外面的员工们去土里摘上几个菜,携手一起回家炒菜做饭,共进晚餐。老胡虽然没有种,但也享受过几次同事热情的招待。
十几年过去,中江厂房从一期到二期以及现在的三期、四期,产线从3条到50条、从50人/班日产6万的手工线到3人/班日产8万的自动线,物料从手工账管理到SAP系统管理,物料配送从无到有、从人工配送到AGV……还有许许多多的变化无法一一叙说。老胡说:“今年我刚好50岁,还有10年才退休,未来可能还会见证智能仓库、数字工厂、关灯生产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型管理模式,但无论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会紧跟公司发展的脚步,学习先进管理办法,做一名合格的仓库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