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前,我拜读了刘铁芳博士的专著《什么是好的教育》。书捧在手上,读了几个星期,写读后感的灵感仍难寻,不是因为没有感触,而是因为书中的观点和理论引起我太多的共鸣,点太多,反而不好把握。最后,我想到的是删繁就简,直指中心。
什么是好的教育?就如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不同的教育家,不同的教育思想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陶行知认为知行合一,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到底哪种好?应该说各有各的好,看你如何去定义何为教育。本书的措辞优美,非常具有人文关怀,我想作者的观点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朝向美好的事物,享受教育给个体生命带来的美好享受吧。
就如同朱永新先生所说的:“我们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我们相信教育能够把人类带向美好。我们之所以用心去做教育,是因为我们相信每个生命都是朝向美好的。生活中教育中,就是生活在美好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人引向真善美。但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中心,以高考为指挥棒,各种迎检工作不断,老师高负荷运转,学生高负担学习的中国教育现状中,教育真的把人引向美好了吗?我表示怀疑!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学校里的教育并没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没有刘铁芳博士给我们所描绘的美好蓝图,看到的很多是面露疲态,憔悴不堪而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形象和背负沉重的书包,戴着厚重的眼镜埋头苦读或叛逆厌学的学生形象。国家反复提出要减负,各种教育改革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这种情况仍不见改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老师只是教育的个体,老师可以有美好的教育情怀,老师可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老师也可以有睿智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师群体中,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如此,还有不少的老师有职业倦怠,不少的老师在慢慢地变成“三等”教师——等下课,等工资,等退休。如何改变现在教师压力大,学生负担重,教育无快乐的现状?应是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始,但是那是上层建设,是教育主管部门操心的事务,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还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自己的能力去做应有的努力和改变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每一个老师多一点美好教育情怀,高尚的教育情操,那么教育朝向美好的那一面也会多一些吧!
我读完整本书,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作者引用雅斯贝斯的名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的,一直以来,我乐于从事教师职业,就是觉得教师哪怕清贫和卑微,但至少是用智慧启迪智慧,让灵魂唤醒灵魂的职业。这是我甘守清贫,乐在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往,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学生。哪怕教育中有不少的无奈,但是至少这是可以影响人的职业。在这一点上,我最为欣赏的是海南华侨中学汤成慧老师的做法,她是一个真真正正用心从事教育,在课堂和生活中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好老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她博学多才,知性温婉,勤勉笃行,她把对教育的爱和满腔热情都投入在学生身上,自创的“恋爱式教学”让学生迷恋她的课堂,也让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她的学生。她博览群书,好做读书笔记,她的学生在她的影响下也爱读书,乐做笔记;她善于思考,积极组织各项活动,她的学生也聪慧灵气,经常自发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她积极上进,力求完美,她的学生也刻苦进取,不轻易言败。她明朗大气,享受生活,乐于分享,她的学生也大方阳光,充满活力。因此,她连续培养出了几届的高考状元和遍布全国各地名校的许多才子、才女......在她晒的照片和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她和学生融成一片,笑颜如花的欢乐,感受到了她的学生并没有因学习的压力而苦恼困惑,个个都是朝气蓬勃的阳光少年!这,就是一个老师的魅力,这也是一个老师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的自身价值。教育的现实虽然骨感,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热情,我们的努力去不断地让它变得充盈,最终让教育朝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