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活,不教育——读《什么是生活教育》有感

        微风习习,我坐在学校门口值班,手里捧着《陶行知教育文集》,细细品味着其中的文章《什么是生活教育》,阵阵清风拂面,惬意极了。

        特别是读到文中精彩语句的时候,更让人觉得生活就是“岁月静好”。“鸟笼毕竟还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第一段中的这句话,让我脑海里总出现或许偏离主题的想法:作为老师,自以为是,过高估计自己的优秀,闭门造车,班门弄斧,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于学生,禁锢学生的思想。更有甚者,不喜读书,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狭窄的思维,短浅的目光,依然自我良好的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那么,台下的“鸟儿”将是可悲的,长时间的硬性灌输教化,他们没有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以为生活在学习在美好的“鸟世界里”。殊不知,这是一座围城,一座难以走出的围城,作为一名教育者,特别是农村一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唤醒孩子对未来、对精彩世界的探究欲望。经过一番努力付出,心甘情愿地学习,走出一个“鸟笼”,在走进一个更大的“鸟笼”,直至最后走向“鸟世界”。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这应该就是对“什么是生活教育”最深刻而清晰的概括总结了。其实,在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在反复品读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可是,终究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我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厘清“教育、生活,生活、教育”其中的脉络关系。只是简单获取了“教育即生活”,是20世纪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之一。后来,陶行知先生将其翻了个筋斗,改为了“生活即教育”,与之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也是将原来的“学校即社会”进行了颠覆。而且在后来的“生活即教育”实现当中,共运行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

        第二个时期,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而学校社会化的议论也产生了;

        第三个时期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了。”这一期也就是教育进步到最高度的时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听老师说“这道题在我们生活当中是很常见的。例如……”。而且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也经常会说,“请孩子们,联系身边的人和事,举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或者是将文章内容进行充实、改写、编写、续写等。”其实在课堂呈现过程中,我们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给学生提供恰当的生活素材,通过引导感性认识实现对理性认知、抽象、概括等能力的提升,进而为落实“教学做合一”做好铺垫。总之,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无生活,不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生活无时不变,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荣辱与共的战争年代,风调雨顺的和平年代,国强民富的新时代,都伴随着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教育特征。2021年10月1日,国庆节,普天同庆,这是我们新时代的生活,我们也要受新时代的教育,不受过去的教育,也不受未来的教育。受过去的教育,是落伍的表现;受未来的教育,与现代人群脱离的征兆。

        “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首先将自己融入生活,走进社会,再不断用知识武装头脑,跳出生活,适应社会,“便能通出教育的电流”。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让我们继续读、写,观察,实践,慢慢体味其中意义之深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