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份是深圳读书月,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面对着浮躁的社会环境和人文道德体系的损坏,开展以读书阅读传递温暖,引领这个城市健康向上地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既然说到读书,在这里,我也谈谈我读书的故事。
与书结缘是在小学四五年级时,父亲在工地上做事,别人每次回家都会带一些废铁,旧物品回家,而父亲却总是用袋子将得鼓鼓的一包东西回来,母亲每次兴高采烈地打开一看,全是一些报纸,旧书杂志。为此,母亲不知骂过父亲多少次“没用”,“蠢”。以至于后来再也不关心他带回来的东西了,而我们,最高兴的事就是打开袋子去里面掏宝,什么儿童文学,青年一代,故事会,少年文艺,辽宁青年,甚至有很多武侠小说,那时,不管章节全不全,不管能不能看懂,也不想这些书适不适合小孩子看。一心扑在那些烂书堆上。从那时起,我对书便情有独钟了。
我爱看书,但却极少藏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另一方面一直居无定所,稍积累了一些书后,迁移时便不得不割爱这些“累赘”了。于是,书店,书摊便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我常听同事说,他们最怕和女朋友上街,因为她们每次上街不管是什么商店都要进去,最后总是筋疲力尽回来。而我一直奇怪的是,我老婆怎么不喜欢和我逛街,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好几次我们上街时,因为我一上街看到书店书摊就走不动了,所以,她以后说什么也不和我上街了。在最近几年有了电脑后,我开始在网上看书,也陆续在当当网上买了几本书,但与藏书家用的朋友们相比,可以说百不及一了。
我爱看书,但其涉猎的书是非常少。如与“学富五车“这样的饱学之士的标准来相比,我所涉猎的书籍是少得可怜。这么多的中外名著,我只看了四本名著--《三国演义》,《茶花女》,《复活》,《百年孤独》。其它的都成为了我的传闻了。我读书只作欣赏,不去研究,有时觉得写得好,会摘抄一点经典的片断。一直梦想自己有一个书房,那里摆满了自己喜欢看的书,把自己喜爱的作家请进自己的书房。只是这样想法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而有这个想法源于我小时候在父亲掏回来的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个大文学家家境殷厚,但儿子不学无术,屡教不改,他在临终前告诉他儿子说,家里有一只金笔,放在书房的某一个地方。他儿子在他死后依然胡天海地过日子,很快把家产败光,在走投无路时,想起他老爸临终前说过有一只金笔在书房,心想至少还能换点钱过日子,于是自己翻箱倒柜去找,结果没有找到,他相信自己父亲不会骗他,于是又从头找一遍,这次是一本一本地找,没找到,一页一页地翻,没有,最后,一段一段地去读,一字一字地去念去揣测。这样,几年过去了,他终于找到了家里留给他的“金笔”,成为了一个大文豪。原来,这只“金笔”就是他书房里的书本上的知识。现在的小孩子很少有人喜欢静静地看书,读书那种静的环境早就被外面五花八门的诱惑撕得支离破碎。往往写上一小段短文,错字别字一大堆,还时不时蹦出一两句网络词,真不知这时代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爱看书的人一般来说也是非常爱惜书的,且不管这书是不是你所喜欢的书。现在,网上文学特别发达,很多人用手机电脑随时可以看,但如要掏钱买实体书,就觉得不划算。我也常上网看书,但总没有实体书那样的心动的感觉,注意力也没有那样的集中。所以,如现在还掏钱买书看的人,是非常值得我去尊敬的。如果去借也是非常用心去爱护它。每次有空,如去旧货市场,一看到有旧书,不管有多烂,总会掏回来,然后小心地整理及保存。总是觉得,这书好像是有生命一样,它会因你的欣赏而绽放!
看书不一定要金榜题名,更重要的是让一颗无知的心变得理性,变得更有诗性,看书不能让你的物质变得富有,但至少可以让你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