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阅读和学习,不相同而相关的三件事情,好像适用于相同的方法论呢。
一、读书笔记
整个高中时代,印象最深刻的作业莫过于语文课的读书笔记,第一,这个作业要完成,得整整一个学期,而且积攒到快要截止前一两周做,往往是无法完成,必须靠平时积累,一点一点啃;第二,每个学期都有这个作业,每次我们都以很好完成这个作业为自豪。那这个读书笔记究竟是个什么作业呢?
我们每个学期都有一本教材,是关于课外文章的,这就是我们读书笔记的阅读范围。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三十篇文章,拆解词,句,而后感。写下自己认为写得很美的词(个数不限),摘抄精华片段(三个以上)并赏析,最后写下对整篇文章的通感。一篇文章要一口气做下来的话,两个小时是逃不掉的。
当时真的非常“痛恨”这个作业,往往是快到截止时间一到两个月,天天写字写到手疼。但是这么些年过去了,这个作业竟然还是这么记忆鲜明,也异常感激这个作业对自己阅读习惯的培养。自己现在在精读文章的时候,有时候也会下意识地捕捉美丽的词语,生动的语句,这些恐怕都是当年写读书笔记的培养的“敏感度”。
二、阅读
关于阅读,罗胖子说过一句话,不管再忙,当他读完一本书,都会起码写下一句话的读后感,建立自己和书籍的关联。是啊,读后感是建立自己和书籍的桥梁。当未曾邂逅这本书,你们是陌生人;当遇到这本书,不曾留下只言片语而划过,那他/她于你而言,只是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当你记下让你目光缓慢下来的点滴文字所引发的思绪,那就是你和书籍的“对话”了。所以也有人说过,不提笔,不阅读。关于网上的读书会,拆书会,林林总总,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书籍无限,时间有限。所谓的精读也好,泛读也罢,是种策略,当中各门各派的精读方法,快速阅读方法,主题阅读方法,等等,是术。这本书你想当报纸看,还是想当教材学习呢?麦当劳的汉堡和香港的山顶餐厅,就餐目的和礼仪总是有区别的,不是么?
三、学习
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每个人都很焦虑,都害怕被时代遗忘,都在疯狂地学习。但是,好像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从年少时代就基本形成了,如某种性格。长大后要改,那就是要非常刻意的练习了。仔细观察过学霸们的学习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如此反复。
当需要精读时,第一遍,横纵切割,仔细耕耘每一小块的“地”。这块地土壤如何,种了哪些鲜花或蔬果,如何保持,顺藤摸瓜,把信息展开到你所定义的“边界”。第一遍以后,就是把铺开的摊子一点点收拢,整理出书的框架和逻辑,分层次,分部分。再然后,就是根据需要,对各个重点进行或是提炼或是二次展开。无论是耳闻的各种“新闻”,比如,短时间高强度通过司法考试,考研成功,或是成为某个领域的熟手或专家,基本都是这种描述“他读了多少多少书,把某某某书读了多少遍,整理了这些那些笔记”。真的是“新闻”吗?能在一个领域坚持这样学习,成功大概只是早一点,晚一点的事情吧?
感谢阅读!
猫小开
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