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开始读了作者周岭的《认知驱动》这本书里面的序言部分,标题是《为什么我们很努力却总看不到希望?》。文章分析了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其中一些人虽然每天早起、读书、听课、跑步,各种课程学习都持续行动,不浪费一点时间,每件事儿看上去都正确且重要,但他们内心觉得还是看不到希望的底层原因。
文章讲述了两个概念,一是内向成长(即习惯培养),即围绕自身开展的成长活动,如早起、跑步、阅读等;第二是外向成长(即打造技能),既围绕外界开展的成长活动,比如说写作,画画、编程等。
上述每天忙碌而焦虑、看不到希望的人们过度专注于自身的内向成长,而不是外向成长,内在根源是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更深一层探究原因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还是急于求成和趋易避难,这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在缺乏知觉的情况下,人们通常选择的是简单容易模式。
培养习惯容易,打造技能难。因为培养习惯不需要严格的标准,可高可低,可松可紧,只要自己认可就行;但是打造技能不一样,它的好坏完全由外界来进行评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但实际上我们该做的是什么呢?应该明确培养习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打造终极技能,即要一点点逐步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进入拉伸区,做难且正确的事情。打造技能的过程必然缓慢而漫长,中间夹着艰辛和痛苦,越是重要、高级的技能需要刻意练习时间越久,需要更多的耐心。
拿我自己决定写作这件事来说吧,说实话呢,一开始真没想过要把写作打造成一项技能(外向成长)。开始写作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自己每日写工作感悟和生活感悟,但觉得文字水平还是处于仅仅比记流水账强一点阶段,时常觉得没啥可写,没啥可说的;好不容易写完了,回头再看,总觉得文字表述存在词不达意、磕磕绊绊的情况,自己读都不满意。这也反映出本人对日常的工作生活观察不仔细或者说对外界不敏感、外部的输入太少,没有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提炼和总结一些东西,升华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也是不善于把生活中的观察到的日常场景及感悟用文字的方式表达组织出来,文字的组织、编辑水平还需大量的练习。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知道想要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必须采取外向成长的方法。要通过刻意练习是可以达成写作这项技能,虽然这路上一定会有很多艰辛,但我希望自己最终能够通过公开写作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初心),同时若写的内容能对他人有所帮助,那将是更好的事情。
感谢您看到最后,我是戴有良,努力践行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