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黄昏,太阳半掩于山脉之间,橘红色的光染透了半边天空,投射在湖水山川之上。隐约地只能看到光线勾勒出的山的线条,湖面上也有一条长长的光,像连成一串的篝火,风一吹过,跟随湖面的波纹左右摇晃。有几只蜻蜓相互打闹,你追我赶,最后停留在那歪斜着立在湖水里的树枝上,不时地鼓动者翅膀。远处传来了人群的喧闹声,仿佛吸引了那还在嬉闹的蜻蜓,飞向了声音传来的方向。
只见一群人向一户人家走去,门内早已摆好了几桌筵席,黄米散发着刚出锅的香气,猪肉羊肉搭配着时蔬,让来到这里的宾客胃口大开。宾客入座完毕,辘辘的车音自远而近。只见一群孩童打闹着,嬉笑着从村口奔来,嚷叫着:“接新娘的车子到啦!”众人纷纷站了起来,向村口的方向望去。一位身着黑色素服的长着走向了门外,站在那里,悉心等待。
迎亲的车队渐渐近了,新郎身着玄黑礼服,骑着马走在前面,他即将见到那个姑娘,他会把她接到车上,带到家里,与她结成夫妻,从此生活在一起。耳边传来了亲朋好友们的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他开心的笑着,双腿有力地踢了下马肚子,在晚霞的映衬下,加快地走向了前方。
这个故事取自《国风·周南·樛木》,讲的是古老的婚礼上,亲友送上祝福的故事。葛藟缠绕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福履绥之”既是对新郎品德的赞扬,也是对新郎的希冀。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时期,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是华夏婚礼的蓝本。
那时候的婚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文缛节,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昏服也不是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
以下为《樛木》原文: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①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诗人先以葛藟缠绕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然后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诗凡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饬,以群歌叠唱的形式表达出喜庆祝颂之情。
②樛(jiū):下曲而高的树。
③葛(gé)藟(lěi):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藟似葛,野葡萄之类。
④累:攀缘,缠绕。此处又作纍。
⑤只:语气助词。
⑥君子:此处指结婚的新郎。
⑦福履:福禄,幸福。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故众妾乐其德而称愿之曰:南有樛木,则葛藟累之矣,乐只君子,则福履绥之矣。
⑧绥:与妥通,下降的意思。《礼记·曲礼》:“大夫则绥之”《疏》“绥,下也。”《毛传》“绥,安也。"亦通。
⑨荒:覆盖。
⑩将:扶助;或释为“大”。朱熹:《诗经集注》将,犹扶助也。
⑪萦(yíng 营):回旋缠绕。
⑫成:就;到来。
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