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久必跌、跌久必涨”这八个字的关键在于“久”
如果你不能准确预测这个时间长短,这个道理那就是个摆设。我们经常在股市中看到,有的人看股票跌了两个月了,觉得差不多够久了,于是,信心满满杀进去。结果怎么样呢?被套了。那应该怎么做呢?正确的做法是在买跌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不是刚跌就买,而是要跌久的才买。
“跌久必涨”,这个跌的时间到底指的是多长呢?在美国市场基本上是三年。在中国市场上,这个道理虽然同样适用,但是表现出来的时间长短就不太一样了。一般会短于美国市场,我们团队测出来的大约在一年半左右。为什么不同的市场上,这个时间长度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投资者的理性程度不同,中国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短期行为更加严重,所以会缩短长期价格规律的时间。
这个策略就是著名的长期反转策略,顾名思义,就是要与过去的表现反着操作。买跌卖涨。在众多技术分析指标中,涨久必跌、跌久必涨这句话可谓是最简单的价值规律了,所以,交易策略往往来源于非常朴素的直觉,并不需要多复杂的指标。
长期反转策略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
长期反转策略,买跌卖涨,利用的是投资者过度反应这种心理偏差,过度反应会使股票价格被高估或低估。导致投资者过度反应的心理学原因在第6讲和第7讲已经详细介绍过:
一种原因是在信息加工阶段,由投资者的代表性偏差所引起,例如当股票某些特征,高成长、大比例分红、登上排行榜等情况出现时,投资者往往忽略其他信息而立即做出决策,导致过度反应;
另一种原因是在信息输出阶段,由投资者的过度自信所引起,过度自信的投资者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也会导致过度反应。
长期反转策略正是利用了投资者的这种非理性心理,某些股票被过度追捧或过度忽视,于是就产生了股价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这个策略用两头极端错误定价的组合,而放弃中间部分,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反向操作,并期待价格回复。
股票在短期表现与长期完全相反——具有惯性!惯性,也就是原来涨的还会涨,原来跌的还会跌。所以,短期交易策略为“追涨杀跌”。
惯性效应,也称动量效应,这是杰格迪什和蒂特曼(Jegadeesh and Titman)在1993年首次提出的。这就是著名的惯性效应,诺奖得主法玛甚至把它称为“祖师爷”(granddaddy)级别的异象(Fama, 1998)。祖师爷,既指这个异象非常显著、很难消除,又指这个异象是一系列其他同类异象的根源。
“惯性交易策略”的理论依据
惯性交易策略,即追涨杀跌,利用的是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上的信息反应不足这种心理偏差。
反转交易策略利用的是反应过度,惯性交易策略利用的却是反应不足,那么,究竟如何判断反应不足与反应过度呢?答案是:时间长短。
反转交易策略利用的是长期价格规律,我们上面也说过,在构造组合时用过去3年,最起码超过一年的业绩来排序;而惯性交易策略利用的是短期价格规律,在构造组合时用过去半年,最多不超过一年的业绩来排序。这种短期惯性、长期反转的运动规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波浪运动。短期股价会重复原来的价格,积累到一定阶段以后,长期则反转。股价的这种短期惯性现象非常稳健。惯性效应不仅在股票市场上存在,也在外汇、期货、债券等市场广泛存在,而且广泛存在于各国市场,所以,才有“祖师爷”级别异象之称。
投资者反应不足是如何产生的?
有学者(洪和施泰因)在1999年提出了信息缓慢扩散理论,解释了投资者为何会对信息的反应不足。传统金融学认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信息是即时的、可得的,因此价格应该准确反映所有可得的信息。但在实践中,投资者并不像机器人一样能对信息做出即时恰当的反应。
有些人离信息源更近或对信号更加敏感,会对信息的反应及时;而有些人对信息的反应更慢,或必须先看到别人的反应才会行动,这就造成了信息在市场上是缓慢、逐步扩散的。
通过理解股价规律而产生的两种交易策略——长期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
这两种策略的构造方法刚好相反,一种是利用了长期价格规律,买跌卖涨,一种利用了短期价格规律,追涨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