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会去追求卓越,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这种追求给孩子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不幸。
1、追求的标准
区分有益的和无益的追求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符合社会利益。教育者要培养孩子建立社会情感,加强孩子认识与社会一致的意义。否则孩子对卓越的追求就会偏离对社会有益的方向,成为问题儿童。
事物的普遍结构是对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人们不能以一种逻辑的、客观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结构,所以大部分人不能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对于孩子来说,一旦他们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他们就无法从消极的经验中获得积极的教训,因为他们完全无法理解问题的意义。任何事件都是在个体的整体生命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而且只有参照所有以往的事件才能完全理解。儿童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理解他偏离正道的原因,才能从消极的经验中获得积极的教训。
2、自卑情结
人之所以追求卓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力图通过追求富有成就的目标来克服这种自卑感。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追求使人无法承受的程度时,自卑感才会衍变成自卑情结,衍变成一种心理问题。
在儿童教育中,对偏离正道的儿童做出恶毒的评价是最严重的错误。这种评价对于情形的好转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加重孩子的怯懦。有孩子会用铤而走险来克服怯懦。这也是大多数怯懦者的做法。但是他并没有克服他的怯懦,而是加强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怯懦是一种破坏所有人与人关系的性格特征。怯懦带来了一种个人主义的、好斗的人生态度。一个怯懦的人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并形成了多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有这种性格的儿童常常会变得挑剔,缺乏自信和勇气,而不是能力。
自卑感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1)、退缩胆怯;(2)、极端咄咄逼人。对于儿童的教育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次或两次的谈话就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关爱帮助儿童从自卑中走出来。
3、预防自卑情结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儿童的发展不是由天赋决定的,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通常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非常重要。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孩子是否在制造麻烦,孩子的智力发展问题,在被嘲笑时是否灰心失望、是否善于与人交往和对于学校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的健康状况,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都可以判断孩子是否有自卑情结。
4、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
社会情感是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社会情感与人的卓越追求在根本上拥有相同的内核,个体追求卓越和渴望社会情感都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之上。两者都是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表现。只是其表现形式的不同。这两种差异又涉及对人的本性的两种不同假设。个体追求卓越涉及的人性假设是个体不依赖于群体,而渴望社会情感的人性假设是个体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群体和社会的。前者所代表的是一种更合理、在逻辑上也更加根本的观点,而后者只是代表了一种肤浅的表象。
5、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人格在时间轴上是连续展开的,不会出现突然的跳跃。现在和未来的行为总是以过去的性格为基础的,两者也是相一致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个体在一生中的行为都会机械的邮过去和遗传来决定。同时这也不意味着个体的未来和过去是完全割裂开的。我们不能瞬间摆脱自我的本性,而成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虽然我们可能也从来不知道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当一个个体处于一种全新的环境之中时,他会将处于隐藏状态下的性格表现出来。
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同时看到她的照顾着。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的,也不是由客观环境所决定。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以及对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