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镇,是一个古老的名镇,距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元代以前仅有几户人家,因都是段姓,遂称段家行。
南阳得名于元代,元至顺二年(1331年)在与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运河上,建了南阳闸,靠闸最近的段家行,便以闸名因之。从此,南阳便有了名气,到了明代中期,南阳已成镇,镇名见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重修正觉寺碑文》。
南阳镇由陆地变成湖中之岛是在清初。数十年间,南阳这座兴旺的运河码头和集镇,经常处于南北逆流的不断侵袭和威胁之中,时而被围困,时而被水淹,迫使当地地势不断提高,以免遭淹没。南阳镇终于在昭阳湖、独山湖与南阳湖的衔接处存留运河两堤上,以宽阔的运河河面为“街面”,显现出她独特的自然景观。
自“漕运新渠”开通以后,南阳镇成了水上运输和商品交易的交汇点和重要的商埠码头。来自南方载满丝竹白米的渔船、酒船、米船、官船等往来相接,桅樯林立。
特别是每年从江南船运的100万石皇粮经此地北运京城。为护理运河,清政府曾在此设守备管河主簿专管防务,监运收税、管理运河水闸,接送保护皇粮。至此,南阳镇得水运之便,迅速繁荣发展。
民国时期,整个镇容保留着清代的老镇模样。镇内东西、南北两条大街,还有牌坊、井子、西渔市等小街和东西南北四处商埠码头。
街道均以青石板铺砌,镇街两侧为石垒台阶,台阶上建造厦檐,夏时扎搭过街凉棚,有“晴不见日,雨不漏水”之称。镇上房屋多系青石砖瓦和木质结构的古式建筑,有几处酒楼,还有茶庄等大中型建筑,商店林立,字号显赫。有竹物场、粮行、客栈、杂物店,还有绸布店、当铺。
市面上南来北往的行人川流不息,有算卦的、说书的,还有唱小曲的,一派繁荣景象,南阳丰富的水产品随之运往各地,附近物资也在此聚集中转,时有“小济宁”之称,为古运河上的四大名镇之一(运河四大名镇分别是:扬州、镇江、夏镇、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