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武志红《自我的诞生》,说到了之前他经历过的一个案例,很巧,我完全对号入座了。
一个销售,为了更好的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选择了“无我”,即毫无节制的牺牲自我。事情进展顺利时一切还好,但遭遇挫折后会有莫名的愤怒,然而由于环境的原因,又不容易表达愤怒,只能挤压自己,很无助,进而又为自己的虚弱和无助感到羞耻。自己很难消化这些情绪,于是找到了作者。
作者经过仔细分析,给出了她愤怒的原因:她的“无我”风格其实隐藏着一个心理,“我已经这么无私了,你们得买账,如果你们不知趣,我就会很愤怒”。这个原因击中了来访者,也击中了我,我大多数的怒气似乎都源于此,而愤怒被压抑后,也会有无助感和羞耻感。
不禁在想,这种“无我”究竟值不值得,做人不能彻底“无我”,至少搞砸后给自己一个可以安心的理由,一个可以回旋的余地。应该有原则和底线,这个其实是作者后面要表达的主题,自我。
来访者最后在作者的开导下逐渐找到了与世界融洽相处的方式,希望我也能在本书内容的指引下找到那个丢失或者说就从来没有过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