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当时,密州大旱,苏轼率众前往常山祈雨,果然得雨,于是再次去常山祭谢。回去的路上,他们绕道常山东南的黄茅岗习射会猎,兴奋之余的苏轼写下了这首“史上第一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打猎的队伍颇为壮观,千骑呼啸,席卷平岗。城中百姓听闻太守田猎,蜂拥至黄茅岗前围观。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只猛虎向苏轼的坐骑扑过来。苏轼拈弓搭箭,瞄准大虫前额,只听,嗖——
意气风发的苏轼心想,自己此时的风采定然不输三国的孙权。“吾有此本事,应当去战场杀敌,报效国家。”此时,堂堂大宋正在被西凉小国欺侮。(宋神宗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熙宁四年,占抚宁诸城。)
谁说文人不能征战?在“五胡乱华”的南北朝乱世,西凉主簿谢艾就曾“白马轺车破麻胡”,打破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谬见。“乌台诗案”记载了苏轼自己对“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两句解释:“意取西凉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也,善能用兵,故以此自比。若用轼为将,亦不减谢艾也。”苏轼的确想着去西北战场杀敌报国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苏轼是以无辜被贬的魏尚自比,隐晦地表达朝廷对自己的忽视和不公。他盼着“冯唐”持节来密州,带来让他再书“谢艾”传奇的机会。此时的苏轼是英姿飒爽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对这首词很是惜重,他致书友人:“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词风之外别立格局。
苏轼之前的词都是婉约词,但没有“婉约”之称,因为人们觉得词本来就是花前月下、倚红偎翠。直到苏轼开创出豪放词,之前的词才被称为“婉约词”。可以说,词至苏轼,其体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