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似乎特别忙。科学老师外出培训四天,所以他的课就临时加给我们四个老师了。终于撑到礼拜五,周末睡个懒觉到八点多,人才觉得缓过来一点。
吃过饭后就开始拖地。阴冷的天,一干活反倒出了一身汗,又热得不行。才用了没多久的新拖布,活动拖杆竟“脱臼”了,弯腰把着,还时不时罢工。工具不趁手,干活忒费劲儿。找张餐巾纸缠一下再塞进去,总算好歹将就着拖完了。
先生下楼去买了502,回来将杆子粘死了,下回就好用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趁手的家什,活怎么干得好呢?
惦记着冰箱里的桂花糖,前些天网上买的大米粉水磨糯米粉也到了货,今天刚好可以做桂花糕了。
先生问我会吗?以前从未做过,他担心我浪费了粮食。
不会学嘛,现在网络多强大,有图有文字有配方还有视频,依葫芦画瓢,错不了啊,顶多样子难看点,味道差点,有什么呢!总归做了才知道,实践出真知嘛!
大米粉多一点,糯米粉少一点,加水搅拌,半湿不干的,再用手将“面疙瘩”搓散。蒸帘里铺好屉纸,用小筛子将搓好的面粉筛到蒸帘里,一层粉,一层桂花。不平的地方用刮板刮平刮均匀。
这做法,使我想起了故乡春节时的蒸年糕。那时,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蒸好多粘豆包(类似江南的圆团),蒸好了冻在室外的大缸里存着,吃的时候拣几个一蒸,还跟新的一样。再困难的人家,也要蒸一锅年糕。做法跟这差不多,撒一层粉,铺一层煮好的赤豆,再撒一层粉,再铺一层红红的大枣。不同的是,家乡的粘豆包和年糕都是用黄米面做的,软糯香甜,金灿灿的,又好看又好吃。尤其是那年糕,切片,用油一煎,再蘸点白糖,又酥又甜,是那时我们最爱的美味。
或许真的老了,做着眼前的事,总是想起从前的时光。
粉撒好刮平,上锅蒸二十分钟。趁这个时间又炒了豆角丝,绿绿的,看着心情都好。烧了个芋头汤,出锅撒点蒜叶加点醋,酸溜溜的香,我和先生都爱。
时间到,桂花糕出锅了。心里有点虚,万一不好不能吃,可真就浪费了,不仅材料,还有我的休息时间。
看着怎么像没熟?先生尝了一口,说熟了,就是这个味儿。
哪个味儿?江南人家,春节前要蒸一种糕,一块块,四四方方的,压了花纹,中间点个红点,很喜庆。应该是用特制的模具做的,这模具,我在很多水乡小镇的篾匠店里见过,来买的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
今日,我这精简版的桂花糕,样子着实粗陋了些,味道倒还不错,先生一点儿不嫌弃,乐呵呵的吃了好几块。一大碗芋头汤,一盘豆角丝,也全部光盘。
还是自家的饭菜香啊!
晚上逛大润发,看人家做的那糕才像样,紫薯的,南瓜的,红糖的…
桂花还有,米粉还有,我又琢磨着做米发糕,做像撑腰糕那种软糯的桂花糕了。